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测不准原理

2019-10-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非常文青
  □ 陈荣安

  在一起二十几年的K去世,过去我经常听他提起他的朋友们,但多数没见过面,反而因着他的离世与我有了联系,告别式上聊了许多,包括与他的家人,追忆的点滴带来各种我不难想象但仍不免惊讶的K的面貌。如果有一个认知的光谱,我感觉K仿佛在那上面游移,有时甚至在一个陌生的频率。
  每个人都有无数面,就像无数拼图碎片。电影或者小说里常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侦探展开旅程,搜集受害者面貌的拼图,一个儿子搜集抛弃家人的父亲的拼图,一个妻子搜集死去丈夫(不为她所知的另一半生活)的拼图……但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一个人另一面全部的碎片,人在任一时刻给出的样貌其实只是在那时那地那人坐标下的投影,你无法捕捉到他的全部。这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我们终其一生对一个人的认知,有可能是抱住象腿的瞎子到死都理直气壮地认为象是一根柱子。曾听说过一些工作上来往过的半生不熟的人们背后定义我,很匪夷所思,和我自认真实的本性基本相反,也有交往很亲近的熟朋友自信满满地诠释我,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呐喊着别一厢情愿把我想成那样好吗,大叔我不背这个锅!
  过去那个年代,电视台、报纸杂志就那几家,偶像明星的人设都是爱怎么怎么的,反正你也接触不到他别的面,人设和偶像本身的个性用不着一致。好年头过去了,现在网络时代,百千亿万众的眼睛在监控你,上穷碧落下黄泉你都没地方躲,更别说隐私要藏藏不住,大家还自己拼命往外摊,别人拍不到自己拍,一传十十传百,不怕没有渠道,哪里都是大江大海。
  于是,每个人都变得“公众”了,每个人都有人设,都给出一个以偏概全的面貌。这个东西一旦给出来,就定格了,就成了死的,不新陈代谢了,那么“爱豆”永远要让我们不高兴了,因为我心中有一个“爱豆”的必须是,而他不可以不是,尽管他明明是他自己。
  于是我们都成了薛定谔的猫,都成了观测者涉入,没有独立于观测之外的绝对存在,生或者死唯有打开盒子的那一瞬,才被盖棺定论。我们不是我们,只有当别人看我们、听我们,爱我们或者恨我们,审判我们的时候,我们才有了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