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街道:打造近郊型乡村振兴济宁样板

2019-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任城区唐口街道地处滨湖涝洼地带,有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位于济宁市主城区西南13公里。俯瞰“驿路水乡”,形若一片绿叶。自2018年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以来,唐口街道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文化新唐口发展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五大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当地以大流店田园综合体为突破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着打造近郊型乡村振兴济宁样板的目标不懈努力。
  在此过程中,唐口街道先后荣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创建工程示范乡;2019年4月,被济宁市委党校确定为教学科研基地;5月份,唐口街道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乡村振兴工作先进街道”称号。
  
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唐口街道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为重点,培育优势产业。“我们以大流店‘驿路水乡’田园综合体为引领,带领周边发展草莓种植,同步推进了张寨簸箕柳、孟楼西红柿等特色种植。”唐口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根臣在谈到乡村振兴工作时说,“我们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避免农民利益被边缘化,避免村集体经济被边缘化。”
  “去年靠着采摘和电商,我们没怎么出村就把草莓卖个差不多了,一个棚纯收入3万元。”9月19日,走进唐口街道大流店村丁丁家的草莓大棚,她和丈夫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说,在水肥一体化设备、杀虫灯、智能补光灯等现代农业装备的帮助下,两个人可以轻松管理好4个大棚。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少数,大流店村的大学生村官杜牧文告诉笔者,以大流店村为中心,周边15个村都加入草莓种植产业中,现在已经有近200个棚在种植,并且还有专门的人员对村民进行草莓种植和电商平台培训。
  经过几年摸索,大流店村的“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园)+旅游+企业+电商”的“1+6”产业发展机制已经成熟。依托街道的“驿路水乡”田园综合体,村里已开发出草莓汁、草莓酱、草莓干、草莓茶等系列加工产品,并着手规划草莓文化创意产业。大流店的草莓产业,不仅带动本村村民致富,还带动周边15个村庄联合发展。
  截至目前,唐口街道有机草莓、红梨观光采摘园、休闲渔业产业园、生态蔬菜、杞柳种植基地发展到8处,草莓产业园近1000亩,发展稻田蟹、稻田虾主体生态种植3000余亩,孟楼特色辣椒种植200亩、杜屯特色菜种植200亩、张寨簸箕柳、西兰花种植基地1500亩。
  唐口街道的乡村振兴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不仅初步形成了集观光、游玩、吃住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还打造出大流店“驿路水乡”田园综合体。2018年9月,唐口街道和大流店村同时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创建工程示范乡、示范村。
选好“领头雁”,壮大集体经济
  选好一名村支书,往往能改变一个村。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任城区广泛动员在外工作的“经济能人”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个以村支书为主体的“领头雁”工程,让一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工作水平高的优秀党员脱颖而出,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
  2014年11月,返乡种植能手张美珠当选大流店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他全身心地扑在村庄发展上,多次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确立了发展草莓特色种植的主路径。刚开始发展草莓产业时,大流店村村民疑虑重重,张美珠将自己家里5亩地流转建大棚,为村民作出示范,才开拓出今天的致富路。2018年,大流店村党支部被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
  “我们将村党支部建设经验拓展到田园综合体建设上。”蔡根臣说,综合体成立联合经济体党总支,一切重大事务由党总支研究,再由经济组织细化实施,并通过“1+6”机制调动各类主体发展综合体的积极性,特别是有效带动村民参与到整个产业链条中。
  唐口街道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使示范片区的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各村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流转该村纳入示范片区范围的土地,签订合同,租金一年一付,联合经济体成立的种植公司分别与本村干部一起全程参与。张寨村1689亩地全部进行土地流转,主要进行簸萁柳种植和深加工。同时,利用村集体沟路渠发展龙虾养殖,每年又额外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50万元。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积极动员群众以土地入股,减少该项目启动前期资金投入85万元,全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多占宅基地、各户土地不均等问题一并解决,既化解了信访隐患,稳定了人心,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各村还做好分红文章,实现强村又富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加年底分红。大流店村共带动示范片区内15个村发展草莓,建设30个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每个棚按照2万—2.3万元的价格向农户收取租金,每个村2个棚,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4.6万元。联合经济体每年共收取租金63.9万元,除去管理人员工资等管理开支外,每年结余48万元,进行再投资建设新大棚,新建大棚再承租,实现滚动式发展,年底各村按股分红。通过采取土地入股和大棚租赁的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保守估计6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整体投资。
念好“人才经”,兴村就要先兴人
  走进张寨村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上的人才榜。这份人才榜上列出的都是历年来张寨村考取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高学历人才。据张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存先介绍,截至目前,该村已培养出博士后3人、博士7人、硕士及本科生38人,教师28人,成为唐口街道人才振兴的典型村。
  张存先告诉笔者,村里原来没有电商人才,留守妇女除了务农没有别的工作。2015年开办电商培训班,培养了一批电商人才,同时还指导村里的妇女进行网上销售,为村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村里鼓励在外大学生努力学习,造就高等人才,以优异成绩回报家乡,专门设立了精英助学奖金,对在外就读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进行助学奖励。”张存先说,村里联系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培训基地,定期在村里开展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程,提高中青年村民的科技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出各类型的科技人才,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张存先坦言,人才振兴不仅仅要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
  8月24日,唐口街道谢刘庄村90后青年卢晓飞登上中央电视台17频道《城乡之间》栏目。这位新农人放弃城市里安逸的生活与成熟的事业,回到谢刘庄村,用自己回乡创业的成功经历告诉人们: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在谢刘庄村村东面的一块地上,许多责任田四周被一条水沟环绕,构成特殊的“回字形”造型,田顶上面用透明丝网笼罩着,里面蛙声四起,员工正在不停地忙活着,这就是卢晓飞回乡的“杰作”。
  回到农村后,他从个人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外出务工创业经历,搞起了“稻+泥鳅+蛙”共作模式,这不仅是晓飞的生计,也成了致富的门路。今年青蛙价格好,送到城里超市、大型餐饮点卖15至20多元钱一斤,每亩纯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是原来单一种植水稻收入的12倍。蛙池内种植水稻,蛙粪可以滋养水稻,生长周期减短,挤压了杂草生长空间,可用青蛙捕杀害虫,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泥鳅与青蛙和谐共生,喂蛙剩料可喂养泥鳅,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大大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如今,卢晓飞成立了济宁润唐青蛙养殖有限公司,注册了“稻泥蛙”商标,种植养殖面积已经发展到200多亩,有机水稻、生态泥鳅、青蛙主要销往南京、南通、常州、成都、南昌、杭州等地,每年亩产值5万余元,亩净利润3万余元,辐射带动周边县区30多家公司。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与一般北方村庄不同,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的内部柏油路宽15米,路面平坦宽阔,路边绿树成行,与城市道路几乎无二。两旁村居白墙黛瓦,别致的乡村景观小品和开阔的村民文化广场被这条大路串了起来。
  但就在四年前,大流店村内环境脏乱差,道路年久失修,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经村党支部认真研究,征得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同意,大流店村从整治村庄环境入手,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
  2015年以来,大流店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拆除房屋45间,修建下水道2429米,绿化道路7条,总长度4800米,安装路灯50盏。修建村内至集贸市场道路2条,长度3000米。对大流店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修建沿河景观带、文化主题公园、健身休闲广场、“群众家门口”的小公园等16余处。如今的大流店村,绿树成荫、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为了实现“生态村”目标,大流店村完成全省首个村庄“气代煤”项目、全市首个村庄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全面完成“厨改”“厕改”“煤改”,家家户户通上了暖气和天然气,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在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片区考核中,大流店片区获得全市第1名的成绩,由区级片区晋升为市级片区。2018年11月,大流店村被评为首批省森林村居、省美丽休闲乡村和市旅游示范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进一步整治环境,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唐口街道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推行了小城镇和农村环卫保洁机制,选配农村专职环卫保洁员198人,实行农村垃圾户集中、村收集、街道运输、区处理方式,城乡环境呈现出新的面貌。街道新建污水处理站4处,村级生态湿地6处,修建街道驻地污水管道15公里,年植树15万株,绿化村庄45个,植树点360亩,农户改厕20000户,村村实施了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道路硬化达到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唐口街道对待污染也毫不客气,清理河湖畜禽养殖场35处,清除小锅炉152个,关停“小散乱污”企业30家,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28家,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