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2019-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报告文学)
□ 杨文学 杨牧原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师生为代表的山东麻风防治工作者接力奋进,推动麻风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70年的防治征程,改变了数以万计麻风病人的命运。几代麻医的坚守和努力,换来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骄人业绩。尤家骏、黄义、赵天恩、刘振华,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镌刻在新中国70年的年轮上。今天,山东新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初心不改,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加速了我国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也正在被世界所验证和应用,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着中国力量。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敬请关注。
  揭开麻风神秘的面纱,我们发现,这个千年恶疠被降服的过程,就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真实历史写照。
      ——题 记

  麻风,《圣经》和《论语》里都详细记载的恶疠,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治之症,一旦传染,就相当于宣布了“慢性死亡”。麻风杆菌会严重损害皮肤和外周神经,从而导致身体残疾,面部毁容,人类因此产生了“谈麻色变”的惶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宣布:印度、中国是世界麻风大国。面对50多万麻风病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了防治麻风病的顶层设计,一个从中央到县区的麻风病防治体系迅速组建起来,国家在土地划拨、物资供给上出台政策,一场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防麻治麻攻坚战打响了。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国家行动中,麻风重灾区的山东省积极响应,从1954年开始,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麻风防治专病机构,麻风病的防治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部分,被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起来。先后设置省、市、县麻风防治专业机构79处,调集医生1200人组建防治团队,同时由政府出资金,拨出土地,筹集粮食和家畜等各种生活、生产资源,以托底保障麻风病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式,在全省各地建立生活设施齐全的麻风村183个,用于收治麻风病人。一场涉及几千万人口、5万多麻风病人、前后跨越近70年的行动开始了。
  经过几代麻风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奋斗,1994年山东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地区。在此后的20多年里,山东地区新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们依靠科学研究,探明了麻风危害产生的基因背景。这些科学发现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加速了人类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
奠基者,从哈瓦那到济南
  尤家骏教授是我国麻风防治的学术奠基人。1932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的名医、34岁的尤家骏博士从济南出发,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皮肤病学院主攻皮肤科,随即开始系统研究皮肤病中最顽固的麻风。一年之后,尤家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他将所有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了详细的笔记和图画,并连同其他珍贵资料一起带回国内。回国之后,尤家骏接任济南麻风病疗养院院长一职,同时出任齐鲁医院皮肤花柳科主任。从此,尤家骏的主要业务转向了麻风病的宣传与防治。
  1948年4月,作为国际麻风学会会员的尤家骏赴古巴首都哈瓦那,代表中国参加第五次国际麻风大会。在大会上,尤家骏语惊四座,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说明麻风病并非不治之症,驳斥了某些外国传教士的危言耸听、谎报疫情,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对麻风的独到研究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美国人开始了“猎头行动”。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中国正在战乱中动荡,不适合你做科研,美国有一流的实验室,完全可以帮助你实现自己的梦想。见尤家骏摇头,美国人继续提升条件:全家移民。他们开出的年薪,尤家骏在中国可能一辈子都挣不到。面对巨大的诱惑,尤家骏回答:中国的麻风病人比美国还多,尤其是我的老家山东,那里更需要医生!美国人见诱惑不成,试图以学术交流为名,力邀他去美国讲学,然后扣留他。孤身在哈瓦那的尤家骏想方设法摆脱了美国人的纠缠,回到了祖国,回到老家济南。
  在尤家骏回到济南的第二天,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序幕的济南战役打响。尤家在郊外,这天,几个解放军军官敲开院门,微笑着跟他家商量临时借用房院做指挥部。以前,不管是奉系、皖系还是国民党军队,征用民房哪有跟房主商量的?尤家骏意识到这是一个为人民谋福祉的政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尤家骏成为山东省麻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0年11月,山东省卫生厅抽调30名医护人员,组成省麻风病调查队。那时候搞乡村调查十分艰苦,按说像尤家骏这样的大专家是不会被抽调的,可是52岁的尤家骏却要求亲自带队,他说:防治麻风是国家的决策,自己要为共和国的决策积累第一手资料。一路上,他一边给医护人员全程讲课,一边带领他们深入各地农村实习历练。他们坐着马车先后走过七个县,徒步进入近百个乡村。数月后,他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最重大的麻风病实地调查,并撰写了权威的麻风专题报告。这份报告为新中国建立麻风病防治机构体系、加强防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为国家防麻治麻的大行动,提供了权威的资料依据。
  1951年、1954年、1955年和1957年,作为国家卫生部的麻风病防治首席专家,一级教授尤家骏受卫生部的委托,连续四次在济南举办全国性高级师资麻风医生进修班。1952年,已经54岁的尤家骏不顾远途的征尘,代表国家卫生部,到甘肃省主持了西北5省麻风病高级专修班。专修班学员在接受培训后,回到各自的省份,又开始了对本省份麻风防治工作者的培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本省麻风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些跟随中国第一代麻医尤家骏学习的医生,被业界称为“麻二代”。尤家骏作为山东乃至全国麻风防治的技术奠基者,为全国防治麻风事业培训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在那个谈麻色变的年代里,让医学院校的学子当麻医,可不是一句话的事,为此,尤家骏开始了他的“游说”计划。第一站,他来到昌潍医护学校。那时候,医学博士是一块金字招牌,尤家骏博士的演讲,让学生第一次知道: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博士的现身说法感动了学生,也说服了学生,于是以郑大有为首的27名应届毕业生,跟随尤家骏来到济南郊外的麻风研究所。尤家骏以此复制,办起了一个又一个麻医培训班。自1955年开始,尤家骏又连续三年开办针对山东省内麻医培训班,每一期都在50个人左右。这些经过培训的学生,被分配到了各个县的皮防站,并逐渐成长为山东省麻风防治事业的中坚力量。
  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谈麻色变,就连医生进入麻风村都是全套的“鼠疫服”。尤家骏来到郑大有工作的诸城麻风村,他只穿一件白大褂,连手套都不戴,说笑着走近病人,他抓起病人残缺的手,抚摸着结疤的疮痂,向患者询问病情;他边用医用棉球擦着病人溃烂处的黏液,边给在场的医生讲解如何判断患者身上的病毒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尤家骏坦然面对麻风病人的场景,让所有的医生都看呆了。那天,病人哭了,他说:从我得病后,尤医生,您是第一个跟我握手的人。那天,许多医生悄悄脱去了厚厚的“鼠疫服”……
  经过10年的不断培训,经过10年的不断探索,山东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麻防医疗团队。以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尤家骏的学生们为代表的第二代麻医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了覆盖全省所有乡村的麻风防治体系。
  “文革”中,尤家骏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被造反派关进了牛棚,惨遭非人的折磨。学生赵天恩悄悄地来看他,尤家骏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去麻风村吧,他们需要你。赵天恩含泪离开牛棚时,尤家骏又说了一句:遇上弄不明白的问题了,再来吧。
  1998年,尤家骏教授一百周年诞辰。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为他塑造了一座雕像,雕像上的尤家骏神色安详、目光坚定,一如当年他穿着一件已有30年的毛呢大衣,站在几十名年轻的学生面前传经授道一样,令人肃然起敬。在尤家骏雕像的前方,无数年轻的医学院校的学生们,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后,投入到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中。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
  由于麻风是传染性疾病,那时候,麻风医生与麻风病人一样,都因为“麻风”二字而受到了强烈的歧视。早期的麻风防治工作,需要麻风医生们深入到每一个村庄,发现和诊断病人,也需要麻风医生们驻扎在麻风村里治疗和照料病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跨度里,无数麻风医生们从激情飞扬的青春少年到步履蹒跚的白发老者,无数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的麻风防治事业。今天,第一代、第二代麻医们,大都已逝去,我们有无数的理由肃穆在他们的墓前,听一听那个遥远的年代里颂扬的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黄义,费县麻风村医生。从30岁到52岁,他成为唯一坚守在这里的医生,整整22年啊,人生有几个22年?黄义除了坚守麻风村,走访全县乡村,排查麻风病人也是他的工作,他常常骑一辆单车下乡。上世纪6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半斤玉米面半斤地瓜面掺上糠菜,做成20个窝窝头,就是黄义两天的食物,能在乡镇卫生院的食堂里,吃顿热乎饭就是莫大的享受了。一次,数日奔波已经饥肠辘辘的黄义,终于赶上一个乡级卫生院的饭点,他得到一份香喷喷的饭菜。正当他转身的时候,突然跑过来一个人,在厨师耳朵边上说了几句。厨师立马跳过来,一掌打翻了他的饭盒,热乎乎的饭菜散落一地。“你出去!这里不允许大麻风吃饭!”大麻风?周围的人开始躁动起来,然后哗的一下子都躲得远远的。黄义蹲下来,用手把掉在地上的饭菜重新装回到了自己的饭盒里,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门外,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蹲下来,刚要吃饭,却发现自己的筷子找不到了。也许刚才不知道被打到了什么地方吧,算了,不再回去找了。他在自己的裤腿上擦了一下手,然后用手抓起了三和面的馒头,一把塞在了嘴里。突然,他感觉如鲠在喉,一口将饭菜吐了出来,然后,他抱着饭盒,蹲在地上,毫无顾忌地放声哭了起来。但是,他不敢浪费这些饭菜,因为接下来他还要赶往另一个村庄,这一去又是40里。在他的身前,热烈的阳光灼烧着他,似乎要耗尽他身体内的最后一点能量;在他的身后,阳光留下的身影伴随着他,走得越远,那个身影就越加高大。
  为了照顾无家可归的麻风病人,黄义把家搬到麻风村,妻子和孩子跟他一样,守护了这个独特的村庄22年。22年里,他治愈了578名麻风病人。那些麻风病人只要几天见不到黄义,就会组团蹲在麻风村门口,不论是在冬日的寒风里还是在夏日的烈日里,他们都会长久地等待,等着他们的黄医生回来。他们眼中的期待,黄义最懂,因为读懂了他们的眼神,黄义才一辈子都没有走出他们的视野。
  赵天恩,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麻风防治先进个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196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是尤家骏的得意弟子、山东“麻二代”的代表性人物。1968年,为早期发现麻风病人,赵天恩心急如焚,他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毅然向革委会提交报告,在他的坚持下,山东省皮防所开设了皮肤病专业门诊,开创全国第一家省级麻风防治机构开设门诊的先河。门诊业务的开设,极大地推进了麻风防治工作“早发现、早治疗”的进程。随后,山东地区的麻风病防治机构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皮肤科门诊,通过门诊筛查,发现了大量的没有畸残、没有毁容的早期麻风病人,并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通过门诊诊断,病人拿药回家治疗的方式,麻风病人们实现了与专病机构的快速链接,及时的治疗让他们快速得到治愈。麻风病人们不再需要隐蔽于自己的家中,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像其他病人一样走进医院,享受一套完整的现代医疗体系的诊断与治疗。山东麻风病防治机构也开始了从一个面对单一群体的防治机构,向服务公共卫生的皮肤病专科医院的转型。赵天恩的门诊行动,开创了山东乃至中国麻风防治事业的先河。
  刘振华,济南市麻风村的护士,世界护士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她一直精心地照顾着这里的病人。病人冷了,她就把给丈夫买的三层保暖内衣拿出来送给病人;病房里没有暖气,她就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都拿出来,给每个病人配上电热毯;病人们馋了,她就在自己家做好了饭给带回来;偏远的麻风村里没有通信设备,她把丈夫刚买的手机拿到了村子里。她带领着十几名年轻的“天使”,精心照顾着300多名居住在这里的麻风病人。麻风病人没有家,她们就在麻风村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麻风病人活着,她们为之养老;死了,她们为之送终。她先后为45名麻风病人举办了葬礼,在麻风村一旁的山坡上,为他们建立了公墓。每年清明,她都在他们的坟茔前,摆上一束野花。为了让麻风防治事业后继有人,退休前,她将女儿也送到了麻风村当护士。她说:“麻风病人也是人,在小康路上,我们理应拉住他们的手,一个都不能落下。”
  在无数个“麻二代”医生的坚守和努力下,山东和全国一样,由麻风病重灾区迅速变成远远高于世界标准的麻风病基本消灭区(世界卫生组织基本消灭麻风的标准,是患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中国的标准是十万分之一以下),为此,麻风医生们花了近50年的时间。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麻医们在漫长的孤独中坚守了下来,他们发现病人治疗病人,他们收容病人照顾病人,他们是医生,他们也是亲人,他们拯救了几十万名麻风病人的生命,他们也带给数以万计麻风病人新生。那个十万分之一的伟大数字,向整个世界骄傲地宣布:我们已经与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战胜千古恶魔——麻风!
科学,创造没有麻风的世界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早期大范围的深入基层的调查、诊断和治疗以及那些麻风村的建设都成为往事。但是,今天世界上每年依然有20多万的新发麻风病人,我国有的省份的麻风病情仍不容乐观。鉴于麻风杆菌“在体内不容易杀死,在体外难养活”的特点,麻风疫苗还在研究中,人类目前还不能彻底消灭麻风。
  麻风杆菌自1873年被发现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麻风是一种传染病。尽管麻风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不具备遗传性,不会通过自然生育传给下一代,但医学界普遍认为麻风病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进行传播的。于是,麻风病引起了社会长久的恐慌,公众认为麻风病传染性强而又难以预防,麻风病人不得不被迫接受物理隔离,为此,麻风患者受到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歧视。但是,在广大的麻风防治工作者日常接触病例的过程中,他们都发现了一个比较奇怪而且具有普遍性的现象,那就是,已经发现的麻风病人很多都具有家族史,极少见到毫无血缘关系只是接触而传染麻风病的案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省包括赵天恩、潘玉林、杜立彬等多人在内的麻防团队,分别针对山东省内20多年来发现的麻风病人,及与其紧密接触的家属在内的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研究,探究麻风病在传染过程中的遗传背景因素。在针对潍坊市近20年涉及1000多名麻风病人的实地调查中,他们发现这1000多名麻风病人的配偶中没有一个人传染上麻风病,其他与麻风病人接触的患有麻风病的人群中,子女的比例最大,而剩下的无一例外都具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更加让人惊讶的是,直到目前,山东省内还没有发现一名没有麻风家族史的麻风防治工作者被传染麻风病,要知道,他们才是与麻风病人们接触最多的人群。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
  尽管麻防工作者们对于麻风病的遗传因素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思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种思考的结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来,还不具备完整的说服力。既然认为麻风的传播具有较大的遗传背景,那么就必须将这个遗传基因找出来,用科学来证实这个思考,用科研数据来证明这种猜想,否则任何思考或发现都不具有实际价值。可是,全世界所有的麻医们或医学科学家,都没有发现麻风遗传上的背景到底是什么。
  作为“麻二代”的代表性人物,赵天恩深深感到,根除麻风任重道远,必须依靠新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于是他开始了行动。1991年的夏天,身为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的赵天恩,提笔写信:“福仁,你即将博士毕业,我很欣慰。在整个中国,医学博士还是稀缺资源,而在皮肤学界里,拥有博士学位者更是凤毛麟角,我知道好多机构都向你伸出橄榄枝,我想,如果可能的话,你还是回到山东来吧。你是知道的,尤家骏教授带领我们防治了几十年的麻风还没有完全消失,至少在疫苗出现之前是这样的。我老了,可是,麻风病的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福仁啊,回来吧。”
  南京,二十八岁的张福仁在南方湿热的空气中打开了这封信件。这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选择。就这样,作为山东老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的代表人物赵天恩教授的传承者,张福仁回到山东,并在数年后承担起了麻风防治工作的使命。
  科学来自人类的梦想,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以张福仁为代表的新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要用科学研究来证实前辈们的猜想。在2006年的国际麻风节座谈会上,当着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的面,张福仁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麻风防治”的新思路并立即付诸行动,开始了以“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为使命的科学征程。按说,山东麻风已经很少了,可是山东新一代麻风防治工作者初心不改,只要麻风一天不彻底消灭,他们的使命就不会终止。2009年,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张福仁团队终于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在数以万计的样本中,张福仁的团队找到了隐藏在人类DNA中的麻风风险因子。
  这一次,山东的医生们走出了国门,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中国的麻风防治工作者的手中,关于麻风几千年来的最为隐蔽的问题被解决了,人类DNA中发现的麻风风险因子,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上确定了麻风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极高的遗传背景,遗传在麻风传染过程中的影响比例达到57%以上。
  以科学发现为基础,中国医生们将麻风的确诊时间由既往的一年甚至是两年,缩减到一月甚至一周之内。麻风的早确诊手段被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使麻风的早治疗早治愈变成了现实。同时从这项成果演变来的精准预防,使彻底消灭麻风变成了可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发表张福仁团队研究成果的时候这样表述:“从易感基因入手确定易感人群,使麻风的一级预防成为可能!也向最终消灭麻风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37年,英国和法国的医学家经过试验,发现砜类物质能抑制很多种病原菌,比如麻风杆菌。问题是,砜类物质副作用太大,经过小心探索发现,只要剂量正确,可以有效抑制麻风杆菌。从1945年开始,氨苯砜就成为第一个全球公认的有效治疗麻风的药物。但是,这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氨苯砜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3.6%,死亡率高达13%。面对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氨苯砜综合征成了世界麻风防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这不仅仅是患者的痛苦,也是医生的痛苦。这不仅是麻风病人的不幸,也是医学科学的不幸。解除痛苦,拯救生命,再一次落在了新一代中国麻风防治工作者肩上。2009年,张福仁和他的团队开始了精准预防氨苯砜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从2010年开始,张福仁团队联合国内外35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麻风防治机构,先后对包括氨苯砜综合征患者在内的2042人的血液样本进行不懈的研究。3年之后,他们发现了人类基因中产生氨苯砜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氨苯砜综合征风险点HLA-B*130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86.8%和85.7%。随后,世界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再次发表张福仁团队的研究成果,一时,全球为之轰动。
  中国医生们经过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确定了氨苯砜综合征的风险因子,在服用药物之前进行血液样本检测,有效地预防了氨苯砜综合征的发生。科学,再一次给予了麻风病人生命的延续。
  山东省乃至整个中国,麻风基本被消灭了,但是印度、印尼、尼泊尔、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麻风还在流行。2016年9月19日,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终极目标。”
  山东麻风防治工作者的研发成果,正在被世界所验证和应用,为那些饱受麻风折磨的人们带去希望和新生。实现人类彻底消灭麻风、建立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也因为山东团队的贡献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