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影像比CT、磁共振、B超早发现3-5个月,碘131治疗可使甲亢、甲状腺癌术后实现临床治愈——

揭开核医学的“神秘面纱”

2019-09-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任秀 王厚江 王凯

  厚厚的防护门、黄黑相间的醒目辐射危害警示标识、幽深的病房……8月30日,走进位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二层深处的核医学科,就让人有种望而却步的感觉。
  “我们是医院里的几个神秘科室之一!”科主任刘勇教授笑着介绍,很多人对“核”的理解还多停留在原子弹、核辐射、核污染层面,却不知核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医学、农业等多个民用领域,而核医学正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和平应用的产物,在科研、诊断、治疗等方面,为呵护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碉堡”里的病房
  病房的墙壁都涂抹了厚厚的铅水泥,护士站前的玻璃也都是铅玻璃,宛若一座“碉堡”。防的是核辐射,保护的是病人和医护人员。据刘勇介绍,若干年前,核医学科曾用铁丝网围着;如今虽然铁丝网撤了,但神秘面纱却依然在。
  “不仅社会公众不了解这个学科,很多医学专业领域的人也了解得不那么透彻。”刘勇告诉记者,一提起核医学,人们往往会有“核辐射对人体危害那么大,怎么可能治病”的疑问,长期对核技术的不了解,以及对核辐射的误解,使人们忽视了放射性同位素及核辐射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科研的价值和作用。
  诊疗用的放射性药物,其用量本身都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不管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都能在人体内不断衰变减少,排出体外,在人体内留存的时间并不长,更无需担心辐射危害。
  同时,国家对于放射性物质使用及管理有严格制度,有一整套以核素治疗为特点的病房使用及医疗管理规范,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就诊及医生工作环境的整体安全。
功能影像让疾病更早现形
  核医学的优势在影像,突出特点在功能影像。与CT、磁共振、B超等解剖影像不同,功能影像能通过探查同位素(显像剂)在靶器官内的分布情况,以及人体细胞摄取后的特异性表现,来分析血流和细胞代谢等功能性变化的信息。如心肌缺血病人,普通的冠状动脉造影,只能了解血管狭窄、堵塞情况,通不通,而功能影像则可以呈现心脏细胞的活性。
  功能影像检查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更早地发现疾病,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早诊早治成为可能。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容易血行播散癌症是否骨转移,首选的检查方式就是核医学显像检查,可比形态学发现早3-5个月,对肿瘤的早期筛查意义巨大。
  PET-CT的专业使用,是现代意义的分子影像学,代表着核医学的最高水平。可实现早期筛查、分期应用。目前,核医学显像诊断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了全身的各个器官,可用于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骨骼、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检查,从功能和代谢水平方面诊断和评价疾病,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流血的手术”精准高效
  核素在治疗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据刘勇介绍,放射性核素最早是用于甲状腺疾病的治疗。采用一次性口服碘131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甲亢的首选。碘131被摄取后,射线可以破坏甲状腺细胞,如果适量,则可以达到既破坏掉部分甲状腺功能,又能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的治疗目的,一次治愈率达到85%以上,被誉为“不开刀、不流血的内切除术”。
  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清扫又是对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达到临床治愈水平。术后患者通过口服碘131,利用甲状腺癌细胞选择性摄取的特点,可以精准、安全、高效地找到并杀死甲状腺癌病灶,达到“内放疗”的目的,可将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从原来的35%降低到2.5%-2.7%,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另外,核医学对治疗顽固性关节积液、疤痕、血管瘤、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多种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在10多个专业领域广泛应用,都能够明显减轻症状,真正帮助病人走出痛苦。
  新型核素治疗的一大特点就是核素的特异性强。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体外同位素标记,能定位找到与之相结合的受体,使“核素弹头”精准命中靶向器官,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不对周围组织产生破坏,使核素治疗变得更加简单安全,疗效也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