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绘蓝图齐抓共管强合力

我省全力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

2019-09-03 作者: 张思凯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张思凯
  通讯员 缪久田 郭强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记者从8月29日举行的全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上获悉,我省讨论修改《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研究建立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省直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以更大力度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
  据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已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66万亩,占全省采煤塌陷地总量一半以上,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将建立由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的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压实责任,密切合作、齐抓共管,扎实推进全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牵头做好相关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能源局。
  据了解,我省规划到2020年,治理已稳沉采煤塌陷地达到80%,治理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达到80%;“十四五”期间新增塌陷地同步治理。同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视角,综合考虑煤矿区位、资源赋存条件、塌陷现状及预测情况等因素,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分类推进”的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全省采煤塌陷地分为“五大治理区”:济宁-枣庄环湖生态建设示范区,重点围绕济宁-枣庄市区发展定位,结合南四湖生态资源,发展湿地旅游和农业景观,打造集矿山公园、科普教育、塌陷治理技术展示等为一体的绿色矿区建设示范点;泰安-莱芜农光互补治理区,重点围绕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农光互补产业新模式;菏泽边开采边修复综合治理示范区,明确轻中度塌陷地实施农业治理,尽可能地修复农用地,打造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用地。对城镇周边的采煤塌陷地,发展观光农园、水上公园、农家乐等休闲娱乐项目,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鲁西南区域经济发展;济南-德州土地复垦与城市功能开发治理区,济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重点围绕城市发展,实施生态修复和农业复垦,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齐河县采煤塌陷地利用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恢复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龙口农渔生态治理与高新产业发展区,重点为城市发展预留用地空间,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和特色生态农渔产业。
  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我省将坚持六大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综合施治。全面统筹塌陷地治理与土地再开发、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复垦与国土空间综合利用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推进塌陷地综合治理。二是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坚持生态利民、治理惠民和绿色发展,优化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互促并进。三是创新引领,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治理技术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和治理模式创新,支持济宁、枣庄等地多方式开展综合治理,为全省塌陷地治理创新技术、创造经验。四是重点突破,有序推进。以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为重点,发挥重点治理项目试点示范作用,精准施策,有序有效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塌陷地治理工作。五是治理存量,严控增量。加大对已稳沉塌陷地治理力度,提高综合治理率;对未稳沉塌陷地实施边采边复,采取挖深垫浅、充填平整、恢复植被等措施,开采与治理同步,严控新增塌陷地数量。六是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坚持塌陷地综合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脱贫攻坚有机衔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为做好这项事关当代、造福千秋的庞大工程,我省提出,要健全责任体系,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托重点项目推进,加大考核通报力度,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政策支持,落实煤炭企业按销售收入足额提取塌陷地综合治理费,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协同推进避险搬迁与塌陷地综合治理。完善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省市县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治理,探索推广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参与的治理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塌陷地治理模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治理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严格规划管理,建立规划实施年度报告制度,加强工作调度和督导检查,确保项目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