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08-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彭红枫 刘海莹

  2月份,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7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再次提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责任。”
  金融供给不应过度追求“量”的扩张,而应把改革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优化上,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快速,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增加值一直在GDP中占据较高比重,2018年占GDP比重为7.68%,金融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业供给之间仍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过去,我们对于金融业供给的调控,更多地是以总量调控为主,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贷款政策的松紧,来调控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正由速度效益型转为质量效益型,单纯依靠金融“量”的扩张已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因此需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立足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优化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不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直接融资比重不足,间接融资比重过大,一方面会推高宏观经济的杠杆率,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压力;另一方面,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发现和梳理当前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解决金融机构体系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庞大,但大、中、小金融机构差异化建设不足。大型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则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机构等。但目前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普遍都在追求规模的扩张,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特征。要想实质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必须解决中小型金融机构差异化业务发展不足的问题,推进各层次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风险。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业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供给,但由于真实资本水平不足导致的市场选择,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同时,非银金融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满足一部分资金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大、发展乱和管理松等问题。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亟须跟上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脚步。
  解决融资结构失衡问题。在融资方面,当前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直接融资比重不足。国际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都在50%以上。但我国融资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结构,2018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存量比重为67%,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则只占13.5%,直接融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一方面会推高宏观经济的杠杆率,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压力;另一方面,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此外,直接融资自身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18年末,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只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3.5%,债券融资占比为10%;债券市场内部也存在结构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债和地方债占比高,而公司债和企业债占比低,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明显不足。
  解决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失衡问题。从金融业供需两端来看,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产品供给,没有跟上金融主体需求的发展,供给总量充足,但产品供给呈现出单一化、同质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富持有量快速增长,财富规模不断扩大,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目前我国金融业的产品供给,仍以传统的存贷模式为主导,对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不足,而且对财富管理的服务和宣传也缺乏专业性和普及型。受金融产品供给结构缺陷的影响,在需求端的居民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也暴露出很多结构性问题。一是家庭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失衡。家庭对房地产的投资占据家庭资产配置的很大部分,比重高达77.7%;而金融资产占比只有11.8%,远远低于住房资产占家庭资产比重。财富分配结构的失衡加剧了居民的金融风险,并通过房地产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加杠杆,形成了潜在的宏观金融风险。因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二是家庭的金融资产不仅占比低,而且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仍以存款和短期理财产品为主,其中银行存款占比高达43%,对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占比只有12%。
  解决经济发展与金融开放脚步失衡问题。7月20日,国务院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覆盖银行、保险、券商、基金、期货、信用评级等多个领域。此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较前期力度更大,覆盖领域更加广泛。之所以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明显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真正能够“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的中国金融机构并不多,主要是一些政策性银行;且境外机构对国内金融的参与程度也不高,以债券市场为例,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的比重仅为2.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境外资本参与率。另一方面,从质量上看,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提供金融服务水平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上。受传统金融以存贷为主导模式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在提供财富管理、财务顾问和投资交易等契合国际发展脚步的多样化、高水平金融服务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当前,国际整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中低速增长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开放脚步,增强金融开放对经济开放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另一方面,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将科创板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突破点,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投资渠道,深化金融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加快完善金融体系内在功能,形成实体经济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与金融体系之间的三角良性循环。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要降低房地产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促进投资流向制造业等发展潜力大、能创造高效益的实体经济部门,减少短期投机性资金,防范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为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作出贡献。应增加保险、债券、股票、基金及衍生性金融产品的供给,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满足客户财富管理、投资交易、财务顾问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在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多样化金融产品供给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工作,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为金融供给质量提供保证。
  其次要化解融资难题,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一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中小银行应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坚持走服务基层、服务实体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壮大自身。二是加强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金融监管的步伐与金融体系结构改革相同步。一方面,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银行资本补充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基础能力以及促进中小银行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对各类非银金融机构的发展作出规范与引导,尤其是要加强影子银行和互联网跨界金融监管,促进新兴金融业态规范化发展。
  再次要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直接融资方式,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深化融资渠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一是要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权益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完善债务融资结构,合理优化企业债和公司债占比,增加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根据宏观经济的降杆杆和稳杠杆目标,适当控制债务融资占比。要推动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创新创业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准入和信息披露规则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稳步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双向开放。二是将科创板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突破点。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可进一步将科创板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不断拓宽股权融资渠道,为能够创造高效益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最后要不断提高金融开放水平,深化金融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高金融开放水平,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前提,是要有开放的金融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通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和“沪伦通”,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开放,加深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流。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也应合理考虑我国当前面临的具体国际环境,要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相协调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协调,合理谨慎地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及美联储降息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受到广泛关注,若跟随美联储降息,则属于总量调节,并不符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应更多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注重结构性调节,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三农”机构的投资,以实现“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综合调控目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同时,也应要求各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学习国际高水平金融机构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监管举措,创新金融产品,迎合国际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