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峡山

峡山区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路上,不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

2019-07-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宋学宝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李培政

  在潍坊峡山区郑公街道山甫村的一个黑木耳大棚里,高增臣正在忙着采摘木耳,“我种的2.1万袋菌包,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了5万多元。”了解到扶持政策后,高增臣去年盖起了黑木耳种植大棚。根据政策,他每亩地可获大棚补贴4000元建设费。
  小康路上,不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峡山区始终围绕区情实际,精准发力,把扶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抓扶贫项目、抓兜底保障、抓帮扶关爱,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政策兜底筑牢脱贫底线
  今年25岁的王艳梅出生时患有脑瘫,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以前为了照顾她,妈妈刘付花只能一直待在家里,靠爸爸一个人挣钱养家。如今,王艳梅免费住进了峡山区绿康源养老康复中心。刘付花也报名成了康复中心的护理员,不但可以照料女儿,还可以赚一份工资补贴家用。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上演,峡山区的好政策,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这些让失能家庭受益的好政策,来自去年以来峡山区党工委、管委会先后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失能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研究解决特困群体脱贫解困问题上,峡山区成立1亿元“助老扶困”慈善基金,建成智慧养老平台,采取集中护理、居家护理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五保户、低保户、贫困家庭的失能人员提供入住养老机构或居家照料服务补贴。这个区对255名贫困人口进行救助,较好地解决了失能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照料问题,实现兜底脱贫。
  去年,峡山区关于失能人口护理经验的做法在潍坊市特困群体脱贫解困现场推进会上得以推广,峡山区扶贫办也在当年被评为全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产业扶贫“授人以渔”
  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仅有好政策,还有好项目。峡山区大力发展的艾灸产业,就有许多这样的好项目。
  牛脊埠村贫困户李玉涛原来腰椎不好干不了活,艾灸半年后,就钻进了草莓大棚,寻找起致富的路子。贫困户刘雪梅还于去年8月在家开起了“艾灸诊疗馆”,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如今在峡山,小小的艾灸逐步发展成大产业。依托中国艾·大健康运营中心、太保庄热敏灸小镇两大平台,峡山区组建专业营销公司,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产品研发”的模式增强峡山艾灸产品竞争力,并发展艾草种植,给村民致富开辟了新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峡山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但一直未形成规模。政府出钱,企业付利息,技术员上门辅导,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赚钱。这样的好事儿落到了峡山村民的头上。在培育黑木耳产业中,峡山区采取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区内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菌袋并和种植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以保护价收购,大大降低了农户生产投入成本和市场风险。如今,黑木耳种植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难的瓶颈,成为峡山区富民的主导产业之一。
  去年以来,峡山区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94万元,建成产业扶贫项目21个,有效地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抓好3604万元的中央移民扶贫资金收益发放工作,1084名移民贫困人口年人均获利1992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生活。
咬定目标不放松
  为住院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改造贫困户危房、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资助金、为中高职学生发放“雨露计划”扶持金、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峡山区共有省定贫困村7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456人。在政策的关爱下,2017年底,所有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实现“五通十有”;2018年底,所有贫困人口均实现脱贫目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
  “脱贫攻坚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不断自我提升、加压。”峡山区党工委书记李华刚一再强调。
  摸排贫困户生活现状、检查扶贫档案情况、宣传各级扶贫政策……今年5月是峡山区“真心关爱·用心帮扶”活动月,所有帮扶干部至少3次到贫困户家中开展帮扶活动,逐户摸排贫困户实际需求,及时精准解决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针对各级考核和审计调查反馈问题,迅速行动,立整立改。峡山区2018年市级以上考核发现问题20个,审计调查反馈问题16个。这个区还针对省里对全市考核反馈的问题开展了对照自查,共发现问题117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针对个别贫困人口退出不准确的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回头看”行动,对全区224个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所有项目进行了全面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