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科技输送、文化帮扶,枣庄学院——

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2019-07-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桂利 邵清清

  枣庄学院作为枣庄市唯一一所山东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大学智慧。
共驻共建
  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枣庄学院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的政治观念,以党建促发展、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不断加强自身党建工作建设,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务理论学习,增强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学校每位教职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成为党务工作的“多面手”。
  以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与村“两委”成员加强沟通交流,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建成“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同时,不断健全村“两委”班子,规范议事程序,形成科学合理、长期有效的党务工作机制。对“第一书记”党建工作实行汇报督导制,即“第一书记”定期向学校党委汇报党建工作情况,学校党委定期进行实地监督指导。
  以文化帮扶、科技输送为载体,实现“共驻共建”。结合高校党建工作与地方党建工作的共性,与驻地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通过开展工作互动,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拓宽就业渠道
  枣庄学院驻山亭区滴水村“第一书记”宋建修,根据山区特点和老百姓专长,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脱贫方案。他带领村“两委”与镇签订扶贫协议,实施光伏扶贫。争取了养殖扶持资金,成立寨山养殖合作社,扶持困难户养山羊、野猪。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无刺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栽培。联系代加工中心,帮扶部分贫困户利用业余时间做手工活,增加收入。成立电商服务站,培育淘宝商户,利用电商外卖农产品,拓宽销路。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村33户贫困户都达到了最低脱贫标准。
  枣庄学院依托人才和科技优势,以“科技兴农”的思路不断拓宽农村的就业渠道,让农民富起来。一方面,立足枣庄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多层次培育乡村振兴科技队伍,用科技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新未来。枣庄学院组织的光电科研团队,先后研发的“扶贫3KW并网光伏电站”和“太阳能污水处理应用”,不仅成功解决了困扰山东鑫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增加收入,还获得多项国家技术专利。
  另一方面,结合乡村实际开展科技研发,解决农业生产和创业科技项目。以枣庄学院科研团队为技术指导开展的无刺花椒种植项目、吊袋木耳项目、地瓜新品种快速繁殖及脱毒体系科研项目等,增加了农业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此外,枣庄学院派驻的“第一书记”,在实现脱贫致富任务过程中,引进手工企业,创办工厂加工车间,扩宽农民就业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以乡土文化传承与科技文化创新为媒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枣庄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自身在文化、科技上的优势,以多种形式打通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通道。
  资金投入打造文化硬件。在枣庄学院派驻的“第一书记”所在的村庄,学校专门拨款用以支持乡村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的建设,让主流文化走进村庄,走进农民中间。
  送文化下乡,提高文化软实力。依托自身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枣庄学院每年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活动,不断更新支教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能力。
  开展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尤其是党员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水平。枣庄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落实开展“乡村人才培训计划”,先后培训200多名村主任等,全面提高了乡村振兴领头人的素质,保障乡村发展长久活力。
  全面助力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演出,让文化发挥沟通、交流和凝聚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接地气、入人心。同时,结合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帮助村集体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有序推进乡村治理,建设风清气正的平安乡村。
  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枣庄学院一方面聚焦农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协助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暖、饮水等工程,投入资金支持农村厕所改造等民生大事,致力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科技升级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确保科技兴农、科技惠农的思路在生态文明方面也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