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504个村成立新集体经济组织,全县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广饶:39万余名村民变“股东”

2019-07-11 作者: 贾瑞君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关注新集体经济组织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谭 芳 孙孟建

  6月28日,广饶县广饶街道为西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颁发了东营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成为东营市第一个登记赋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此,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有了自己合法的“身份证”,股东们也领取了属于自己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书》。
  西毛村共有村民442户1566人,集体土地总面积2000余亩,其中已流转1000余亩,先后发展起西兰花、地瓜、丹参等产业。去年该村率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7月份成立了西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里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型资产集体折股量化为1566股,村民人人有股份,每股金额4158.8元。合作社从此姓公不姓私。
  “领到这张具有法律效力的登记证书后,我们就可以正式通过组织法人、市场主体的形式,与产业链伙伴及其他组织进行深入合作,还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获得相关政策、融资等方面的支持。”西毛村党支部书记、西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赵延年介绍,合作社的成立不仅盘活了这些集体资产,而且把取得收益的60%用于股东分红,村民坐在家中就能领钱。
  通过这次产权制度改革,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我家里有两口人,现在就是两个股东,每股能分4000多元。合作社经济效益好了,还能有分红,对我们村民来说可是大好事。”村民毛纪德高兴地说。
  长期以来,由于归属不明确,登记五花八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底数不清、权属不明、经营不畅等诸多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特别法人,是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主体。有了统一的‘身份证’,便意味着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办理公章刻制、开设银行账户、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更好地发挥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成员的作用。”广饶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英明说。
  成立“公家”合作社,激活了村集体资产,也让村里的产业思路更加明晰。在花官镇油坊村,54亩的贝贝小南瓜已经全部完成了采摘,目前正在整理大棚土地,准备7月底种植第二茬的贝贝小南瓜。油坊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军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将集体资产统一整合并注册了合作社,并投资45万元建设了钢构大棚10个。“大棚和用水、用电设施村集体负责建设好、配套好,村民承包后只需负责种苗、肥料等成本,也就是说,村民几乎是零风险种植。”合作社还与寿光誉腾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今年统一种植贝贝南瓜,统一购苗,统一购买农药、肥料,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产品销售,并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利润分配按纯收入计算,合作社占30%,农户占70%。
  “下一步,我们会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连片发展,引导群众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李全军信心满满地说。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油坊村还整合闲散土地建设了围村经济林,一年可实现收入14万元,通过光伏发电,一年可实现收入4万元。
  在农村,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集体资源,如土地、道路、房屋等,如何通过改革激活农村潜力,盘活“沉睡”的资产?如何保障农民权利,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广饶县从2017年开始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针对这些问题探寻答案。
  集中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广饶县按照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程序,依法对各村集体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实行台账管理,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全县累计清理核实经营性资产1779.45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21215.8万元,清查全县集体土地总面积108.33万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397020名,量化资产121343万元,设置股份125万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是改革试点的关键性工作,也是难点所在。广饶县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各方面因素,由成员民主协商解决,确保成员认定过程的规范、严谨。在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程序中,全县统一制订规定程序19项,保证组建程序一项都不能少。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资产量化、股权配置、成立组织等阶段任务,广饶县各镇(街道)涉农村居已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目前全县504个村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