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创新“蓝色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海洋工匠”储备库

2019-07-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孙凯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项目——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近年顺势而为,加快打造海洋应用型人才储备库,开设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推动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打造海洋应用型人才储备库,威海海职靠的是什么?“靠强化内涵建设,拼教学改革力度。”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宗军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积累逐步过渡到文化素养、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为高质量海洋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向‘内涵式’教育的转型过程,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工程,强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从教育的最前端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全面化。”张宗军认为。
  学院提出重点打造海洋生物、船舶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和经济管理等五大专业群;开设水产养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船舶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等25个专业;船舶设计建造技术专业群获得山东省第三批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据介绍,学院结合课堂改革重点,实现了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以及德育、智育、美育的方面的优化整合,构建“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课程结构。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涵,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四化”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优质课堂。
聚拢“双师型”师资
  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离不开优秀师资。然而,随着职业教育逐渐攀升为培养技能人才的精准式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岗位项目实践能力)。
  张宗军说:“每年教师招聘时,虽有意识地安排招收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但实际应聘者中有工作经历的比例很小。”如何冲破教师招聘的僵局,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技术本领过硬的“双师型”队伍?
  对此,学院建立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逐步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和“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管理制度,并完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做好课堂改革,扩宽人才培养途径,除了要细化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外,德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耀华说。
  做好课堂改革,扩宽人才培养途径,除了要细化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外,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也不容忽视。
  早在2016年,威海海职便成立明德学院,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借助传统文化熏陶、职业发展规划、社团活动开展等形式,培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提升德育工作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通道。
  学院还将信息化纳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主推手”之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构建“互联网+”翻转课堂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学院现有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12门,院级38门。其中,《微生物应用技术》等7门课程立项被为2018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教学从‘传统课堂’走向‘跨界课堂’。”“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职教精准改革点就是产教的融合点。”……2018年3月,一场关于产教融合的培训会在学院举行,在与会专家的交流碰撞中,描绘出产教融合发展路线图。
  目前,威海海职已与成山集团、京东集团、家家悦集团等企业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办学改革;与威高集团、黄海造船、威海联桥国际等100多家龙头企业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筛选了500多家优质企业纳入数据库,搭建立体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国际产教融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合作联盟威海倡议;与韩国海洋大学、交通大学、乌克兰地球仪科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院还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等多种招生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学习实习就业基地。在众多实训基地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的成立,这也是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结出的“金果子”。“‘双创’基地通过组建创业导师团队,结合专业设置,构建了跨境电商、旅游电商、直播电商、品牌电商、电商托管等产业模式集群,打造了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的‘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模式。”张宗军说。
  截至目前,基地已筛选40多个“双创”项目,在孵学生企业35家,已毕业企业6家,每天800名以上的学生在此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产生经济效益1700多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被授予“全国高校百强创业社团”,被省科协授予“全省优秀科技社团”。去年,宋希尧的“程媛”牌海洋蔬菜团队作为山东省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团队创业项目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银奖。
  学院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继续推进与威海市园区、产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项目平台、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带动扩大就业和服务重点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再立新功。
  □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孙凯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项目——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近年顺势而为,加快打造海洋应用型人才储备库,开设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推动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优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打造海洋应用型人才储备库,威海海职靠的是什么?“靠强化内涵建设,拼教学改革力度。”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宗军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积累逐步过渡到文化素养、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为高质量海洋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向‘内涵式’教育的转型过程,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工程,强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从教育的最前端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全面化。”张宗军认为。
  学院提出重点打造海洋生物、船舶工程、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和经济管理等五大专业群;开设水产养殖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船舶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等25个专业;船舶设计建造技术专业群获得山东省第三批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据介绍,学院结合课堂改革重点,实现了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以及德育、智育、美育的方面的优化整合,构建“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课程结构。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涵,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课程资源数字化的“四化”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优质课堂。
聚拢“双师型”师资
  课堂改革的深入实施,离不开优秀师资。然而,随着职业教育逐渐攀升为培养技能人才的精准式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岗位项目实践能力)。
  张宗军说:“每年教师招聘时,虽有意识地安排招收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但实际应聘者中有工作经历的比例很小。”如何冲破教师招聘的僵局,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技术本领过硬的“双师型”队伍?
  对此,学院建立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逐步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探索建立新教师教育见习、企业实践和“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管理制度,并完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做好课堂改革,扩宽人才培养途径,除了要细化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外,德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耀华说。
  做好课堂改革,扩宽人才培养途径,除了要细化专业设置、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外,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也不容忽视。
  早在2016年,威海海职便成立明德学院,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借助传统文化熏陶、职业发展规划、社团活动开展等形式,培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提升德育工作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通道。
  学院还将信息化纳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主推手”之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构建“互联网+”翻转课堂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学院现有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12门,院级38门。其中,《微生物应用技术》等7门课程立项被为2018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教学从‘传统课堂’走向‘跨界课堂’。”“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职教精准改革点就是产教的融合点。”……2018年3月,一场关于产教融合的培训会在学院举行,在与会专家的交流碰撞中,描绘出产教融合发展路线图。
  目前,威海海职已与成山集团、京东集团、家家悦集团等企业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办学改革;与威高集团、黄海造船、威海联桥国际等100多家龙头企业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筛选了500多家优质企业纳入数据库,搭建立体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国际产教融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合作联盟威海倡议;与韩国海洋大学、交通大学、乌克兰地球仪科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院还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等多种招生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学习实习就业基地。在众多实训基地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的成立,这也是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结出的“金果子”。“‘双创’基地通过组建创业导师团队,结合专业设置,构建了跨境电商、旅游电商、直播电商、品牌电商、电商托管等产业模式集群,打造了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的‘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模式。”张宗军说。
  截至目前,基地已筛选40多个“双创”项目,在孵学生企业35家,已毕业企业6家,每天800名以上的学生在此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产生经济效益1700多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被授予“全国高校百强创业社团”,被省科协授予“全省优秀科技社团”。去年,宋希尧的“程媛”牌海洋蔬菜团队作为山东省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团队创业项目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银奖。
  学院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继续推进与威海市园区、产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项目平台、文化传承、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带动扩大就业和服务重点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