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挖掘思政教育优质资源——

党报进校园的育人实践

2019-06-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周幸 路时川 王原

  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几份珍贵的党报资料:创刊于1930年的《红旗日报》和创刊于1931年的《红色中华》影印本,它们见证着党的事业历经坎坷、走向辉煌的历史变迁,成为学校红色教育的珍贵史料。  八千里路云和月,回看历史每一次关键时刻,总能听到党报发出的真理之声。在风雨兼程的中国现代历史中,党报发出振聋发聩的救亡图存的声音,号召民族自立自强;党报记载了中国发展风雨同舟、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历程。全党全国人民都从党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党报更是高校不可缺少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
  然而,当下这一资源的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学生还走不进党报的世界。为此,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发起“党报进校园”活动,这项活动的核心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命题,与学院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为一体,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校园文化品牌 党报育人基地
  2019年4月,作为一个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学院党报育人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学院以党报党刊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思想自觉引领学生行动自觉,高擎新时代的思想火炬,点燃每一个师生心中的“中国梦”。各个二级院系都设有独立的阅报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日日更新,学生们争相阅读,成为广大学生课间十分钟重要的文化活动。依托班会和团课,开设“一周新闻播报”特色课程,内容来源于党报一周发布的重磅信息,以学生小组讨论播报内容和方式、制作播报课件、学生播报的形式学习党报。同时,组织系列党史党情知识竞赛、观看红色电影,让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深入人心、落地生根。2019年,学院征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求是》杂志等党报党刊357份,平均每个班级3份,每100名在校大学生持有10份党报党刊。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已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党报。“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以来,全院师生积极参与,通过手机客户端看新闻、学理论、做试题、比“积分”,大家学到了政治理论,扩宽了认知视野,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学习效果显著,受到了济宁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从问题到课题 党报进课堂
  党报进课堂,不等于在课堂上只读报纸。准确地说,怎样才能让学生们读报纸读得进去,读出乐趣来,读出养分和价值来,才是党报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党报读什么、怎么读,学生们需要正规引导,这正是学院开设党报阅读课的初心。
  阅报活动开始不久,学院便发现了一个学生的“自然反应”——报纸内容包罗万象,每每阅读的过程,就是无数个问题在学生心中产生的过程。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独立阅读党报,对其中蕴含的诸多“重大命题”消化不良,需要良师指导、制定阅读方案。因此,让党报走进课堂成为学生们强烈的呼声。
  头脑起风暴,就是通过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发学生浓厚兴趣,在学生头脑里掀起一场价值风暴,发生化学反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增强“四个自信”,这为党报课的开设指明了方向。
  学生在党报中看到的是世间万象,理解也是碎片化的。为了帮助学生在鲜活的时代表象中厘清价值本质,党报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认领”了一个“微课题”,让学生带着课题去读报,就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学生们组成课题小组,课堂既是教师指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课题,也是课题展示、汇报和交流的阵地,师生共同找出课题中的问题,并给出方案解决问题,这样一门完整的课上下来,学生们都在某方面成了“小专家”。求知问理,一份报纸引发了广大师生的追问与思考,盘活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思想阵地。
  党报内容是鲜活的,课题内容自然也是鲜活的。学院还专门组织制定了一份“课题指南”。思政课老师们带着学生边读党报,边做课题,有了一个个颇有乐趣的“发现”。《家国大事中的“小事”》让学生们从国家发展潮流中看自己的价值归位;《红色基因如何传承》让学生们找到精准传承红色精神的“接力棒”;《那些深入人心的中国发展理念》让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在学生心中更加清晰,从而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新时代我们能做什么》为大学生们做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更加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党报之声——每一个历史节点上中国党报的发声》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党报的力量;《党报中的文化广角》,带领学生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做中国好青年 担负时代使命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持续发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全程贯穿实践环节的党报育人活动,成效显著。学院学生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年参与志愿活动13642人次,志愿服务时间18653小时,文明行动蔚然成风;连续两年在帮扶村开展留守儿童暑期培训班,惠及130余名留守儿童;一年来,组织各类体育赛事、文化、艺术活动60余项,“迎七一”大合唱、“传承五四精神”主题演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青春符号;同时,强化新媒体格局下的阵地意识,学院院报与网站、微信公众号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报道校园正能量的新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精心打造反映学校教书育人和改革发展动态的网络舆论空间,让青春校园、朝气蓬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