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就业视线应进一步向县域转移

2019-06-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彬斌

  在大中型城市就业情况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县域经济在承载更多就业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稳就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大中型城市就业情况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县域就业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稳定并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密不可分。
  县域对于国家经济活动具有基础性承载功能,全国三千余个县级区划共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国土空间基石。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县域经济以农业农村经济为主,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主场所;工业、建筑业虽然过去所占比例不高,其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一些县市已经成为某些制造业领域的制造基地;服务业的地位相比过去也显著提升。县域经济逐渐呈现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因此,县域经济具有承载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等各种行业就业的潜力。
  县域经济与工业就业相辅相成。工业对于县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处于较前列的县域,大多都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尤其是制造业较为发达。因此,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定就业岗位、增进就业机会的一大途径。对于已经具有较好制造业发展基础的县域,重点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在此过程中提高就业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围绕优势制造业产业核心,适当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品范围,促进就业机会增加。对于制造业发展基础较为欠缺的县域,筑巢引凤是关键,应当围绕县域本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找准招商引资的方向,搭建产业承载载体,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适合县情的制造业转入,不断扩大就业机会。
  县域经济与农业就业相辅相成。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尤其是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对于县域经济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县域根据地理地貌、耕作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充分整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资源,壮大特色产品供给,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农业产业化、品牌化,不仅直接带动相关种植养殖家庭增收,而且培育出一批职业化的种养户或中小企业,产生了大量产品深加工、分拣、包装、电商等就业岗位。由于县域之间发展条件多元、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基本出发点是立足于县情市情,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将不断壮大产业作为扩大就业、拓宽就业渠道的基础。
  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就业相辅相成。在全国的范围内,超过80%的就业由民营企业所创造。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在县域经济中,创业型企业绝大多数也是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本身就包括对创业群体的支持。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央或省一级政府应当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困难、失业较多的重点地区给予倾斜性的就业创业扶持,如帮助建设创业孵化载体、提供必要的资金、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等;县域一级政府相关部门为创业主体提供便利、公平、公正的服务,营造创业友好型经济发展环境,条件更好的县市,可以根据相关制度规定,适当提高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创业活动竞相迸发。
  当前,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高质量创业就业。放管服改革成效,直接地体现为营商环境是否显著改善,企业和百姓办事是否更加便捷。县级政府作为较基层的政府,不仅需要上传下达,更多的时候需要具体执行,更多地直面企业或居民,面临的诉求和遇到的矛盾也形形色色。然而,优化营商环境,始终是提升经济活力、创造就业机会的基本要求,县级政府应当不遗余力将“最多跑一次”“三级十同”“一网通办”等新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尤其是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备案)流程,增强行政相对方的便利性和获得感,从而以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引来更多企业、创造更多就业。
  为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或精准帮扶,稳定就业根基。企业的发展,本身是市场性行为,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内,在不干预市场竞争的前提下,为企业获得某些资源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核心是为企业提供便利。尤其是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举措,帮助其渡过难关。对于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县级政府在落实援企稳岗相关政策时,应当基于充分的调研基础,识别出困难的根源,分类施策。将稳岗纾困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前景较好、目前暂时经营困难、政府轻轻助推便能摆脱困境的企业;同时,要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于那些已经处于夕阳阶段、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困难企业,精准帮扶的重心则在于助力其转型发展。
  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一是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的渠道。县域经济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应当选择具有特色、需求量较大的专业进行规模化培训,为劳动者实现就业提供帮助。而对于更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则由劳动者自主选择为主,政府就业促进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对于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的自主参训人员,政府从就业资金中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获证人员留在或回到本地实现就业,则加大奖励力度,等等。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新来创业者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等措施,增强县域经济对大学生、研究生的吸引力,为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县域就业创业提供优质的条件。三是抓好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尽管这一层次的教育产出能够立即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有限,但其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环境,对于县域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对务工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军转人员、产业结构调整溢出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以及贫困家庭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增强对经济转型乏力、去产能和污染防控就业安置任务重、外贸冲击大等重点地区的政策扶持;县级政府应当用好用活各类就业扶助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加大对扩大就业的支持。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应发挥好劳动力和用人需求方之间的桥梁连接功能,完善劳动就业、创新创业信息集散机制,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市场摩擦,助力压缩空缺岗位和求职者的等待期。此外,政府部门要更有效地进行劳动力市场监督,引导形成和谐劳动关系,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