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破解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人地钱”等难题

2019-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炜峰

  可通过微信群等连接工具,建立起人数比村庄人口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村庄利益相关者群体,让更多人才投身田园综合体建设和乡村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将“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和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作为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一种重要的新载体新模式。由此看,田园综合体规划本质上是产业规划,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笔者于今年4月参加了省政协“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调研活动,实地考察了临沂、日照、潍坊、淄博四市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对如何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了一些简要认识。
  应培育独特的农业优势,顺应市场认知,找准田园综合体定位。要涵括进优质农产品(特别是地理标志农产品)、独特的文化、创新创意元素、生态旅游资源、市场需求、政策供给等多个维度,做好融合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培育自己独特的农业优势。在这方面,日本和我国台湾建设精品农庄的经验很有借鉴性。比如日本的母亲牧场,以创意为引导,围绕动物、赏花、采摘、动手体验、游乐园、美食、购物、露营等多种核心体验内容,每年吸引100万游客的来访,是东京周边乃至整个日本最好的亲子牧场;再如我国台湾的清境农场,是为了让以前效力疆场的滇军退伍官兵再次从事农业开发而设立的高原农场,主要种植温带果蔬和培育高山花卉,现在已经从单纯的农场,发展成热门的观光农场。此外,还要特别认识到,所谓“定位”,一定是心智定位,即要从市场上人们的认知出发,找到在某个方面能够做到“第一”、撬动市场认知和兴奋点的元素,进行战术配称,做好市场营销,打造强力品牌。
  应理清和界定不同建设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联结机制。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农民合作社。同时,田园综合体又是农业农村片区开发的概念,需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运行体制。为了更好地协调政府、农民(以及村集体)、多元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之间的关系,提高沟通和办事效率,在政府、农民、各大经营主体之间,应该成立有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和平台公司,起到类似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作用(也正因为这一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不宜全面放开,建议每个县域以1-2家为宜,确实落实政策,搞好公共服务,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从本次调研来看,临沂市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全面建立了领导小组或项目建设指挥部、平台公司、镇政府以及相关村分工合作、统筹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一些地方还成立了田园综合体管委会以及田园综合体党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了保障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要大力支持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现在,很多村子基本上是“空心村”,村集体领导力量薄弱,因此可以采取从外出打工者、返乡青年、外来企业、创客群体、机关单位公开选派村党支部支书的方式充实这些薄弱村的党组织。另外,在村党支部领办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或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从专业合作社中筛选有条件的合作社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本次调研考察中看到的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通过成立村集体股份制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践行“三变”模式(即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得到全国各地乡村的认可,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践行者。
  应以规划和政策的双视角,解决好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用地问题。田园综合体要做三产融合和“新六产”,在二产三产的发展上需要建设用地支持。调研中发现,部分田园综合体存在建设用地指标大量短缺的问题,甚至有些田园综合体没有一分建设用地。这主要是由规划不当和政策缺位的双重因素造成的。在规划上,建议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尽量把部分镇区/城区包括进去,以加强核心区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用来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短缺问题;同时,引入“田园社区”概念,加大项目区内村庄改造力度,利用腾出的可用建设用地或宅基地,发展二产三产。在政策上,落实国家设施农用地管理规定,并出台明确的省级管理办法,做好政策解读和培训,加强督导纠偏,不要让“大棚房”悲剧再次上演;在有条件的地方(比如,存有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以及有行之有效的垃圾、污水处理方案),实现建设用地的点供试点。
  应多元投资,多措并举,充实田园综合体建设资金。在田园综合体的试点建设过程中,部分田园综合体项目获得了一些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如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3年2.1亿元、省级田园综合体3年6300万元),其主要用于改善项目区的基础设施以及投入公共服务领域,虽然可以投向一部分产业化项目,比如设施农业、加工车间等,但都是引导性的,目的是为了撬动广大的工商资本投入。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是另一种重要的投资力量,通过银行授信、财政贴息、金融担保、小额贷款等方式,可以帮助田园综合体快速地获得部分投入资金。从调研情况来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大吸引工商资本投入,由于其投资额大、效率高、见效快,现在已经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一种主要建设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工商资本下乡时,需要对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行合理设定、不断创新。
  应深挖四类人才,积极破解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人才难题。人才是第一位的资源。人才这种要素,还具备最强的流动性,因为人有独立思维,还能用脚投票。首先,要挖掘村内人才。可以肯定的是,村里有人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村内能人。还有一种平时埋头干活而又有某种特长,在外面名头很响的人,可以称之为“农村网红”。调研时,我们就发现了一位这样的“农村网红”——他是一位农民,但又是一位网络名人,他自己录制短视频,由于视频录制得太好了,淘宝上一些卖花草的人就来找他,让他帮他们录制卖花的短视频,一集几分钟,给几百块钱。目前,他的月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其次,本村在外面的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能走出村的人,就是人才!所以要想办法把他们整合起来,让他们也能为村庄发展作出贡献。可以采用“连接”的方法,建立人数比村庄人口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村庄利益相关者群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连接”的条件已经成熟,具备了可用的连接工具(如微信群),可以将所有的村庄建设支持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大家不一定返乡,但同样能对村庄发展作出贡献,比如提供村务决策和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建设共享农场、自然学堂,发展乡村旅游,等等。再次,自外吸引来和自内孵化出的农村创客群体。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打造了朱家林创意核,引进和孵化了一大批青年创客来朱家林创业,与原居民相融共生,同时带动了在外打工者的回归。目前该田园综合体已吸引营销策划,环境设计,文创,活动(研学、户外),教育(自然教育、国学教育),培训(民宿管家、新型服务业技能培训),手工艺(老匠人、新匠人)等百余位青年创客,孵化成立了18家“新农旅”型创新创业公司。最后,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带来的人才。政府和平台公司,可以通过建设实体双创空间,将城市招才引智扶持政策沿用到田园综合体,更好帮助这类企业带来人才的成功落地和茁壮成长。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