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高质量发展新“蓝海”

——山能淄矿方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侧记

2019-03-27 作者: 刘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磊
   本报通讯员 李岩 朱晓琳

  新春的喧嚣还未散去,位于淄博市张店区的山东圣海奥斯健康产业基地已忙得热火朝天。记者在该工地1号厂房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将山东能源淄矿方大杭萧钢构公司(以下简称“方大公司”)生产的钢构产品组装,用混凝土浇筑,让建造房屋变得像搭积木一样容易。
  “组成这座建筑模型的梁、柱、支撑等部件都是在我们公司完成加工制作,由于钢结构天生具有易装配的特点,只需运到现场安装组合即可。”淄矿集团方大公司副总经理、方大杭萧钢构公司总经理王国容说,同比以往盖一层1000平方米的楼房,现在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技术建造,工期可节省30%以上。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方大公司作为淄矿集团唯一一家基本建设单位,长期依靠承接集团公司内部的基本建设工程,日子一直过得还算红火。但近年来,受国家去产能和环保政策及集团公司内部基建市场逐步萎缩的多重影响,方大公司瞬间从“市场找我”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急需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探索新领域并非易事。“当时,中铁、中建、山东天齐等老牌建筑企业早已深度布局,淄博市建筑行业已基本饱和。第一次到淄博市参加某项目竞标,从硬件资质到品牌影响力都与人家有很大差距,甚至承办方的工作人员都没听说过方大公司的名字。”王国容回忆说,想在外部市场与人家争一杯羹难度很大,但他们丝毫没有灰心,因为他们有着别人不具备的管理、资源、技术等优势。
  2015年,装配式建筑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国家相继出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等多个文件,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进行了明确,也为方大公司带来了希望。该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决定打造淄博市首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力求通过这一朝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摸着石头过河
  2016年下半年,方大公司抽调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8名优秀人才组建成立了项目开发办公室,围绕技术先进性、设备智能化、社会认可度以及市场推行效果展开调研。
  “整个行业刚刚起步,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项目开发办工作人员孟兆磊说,短短半年时间里,他们三下浙江、三上内蒙古,辗转河北、河南等,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项目调研几经波折,项目建设过程同样是“困难重重”。该项目占地270亩,建设过程中需要搬迁3000多座墓地,涉及4个村庄村民,协调清理难度可想而知。他们一方面跑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一方面安排专人与村民沟通,磨破嘴、跑断腿,终于赶在项目奠基仪式前完成墓地搬迁工作。孟兆磊告诉记者,直到奠基仪式当天,看到红通通的气球在现场升起,大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为确保项目尽快合法合规施工,方大公司将项目涉及的规划、建设、施工、消防等审批手续纳入区属业务部门“容缺办理”“提前受理”范围,加快完成了职业卫生、节能评估、稳定评价等前期6项手续,为项目快速有序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8年7月底,该项目一期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1#、2#、3#厂房全部建成,安装完成了钢管束、钢筋桁架楼承板、重钢等5条生产线设备,并具备试生产条件,以“方大加速度”创出了淄川区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新纪录。
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去年12月10日,方大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方大钢构公司首批35吨箱型柱钢构产品全部完成装车驶出厂区,标志着历时9个月建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已具备正式生产能力。
  “方大钢构目前正站在‘起跑线’上,能否‘起跑就领先’,关键在‘人’。”王国容说,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方大钢构公司狠抓全员素质提升,先后分3批次组织员工去宁波金凤、天津建科、新乡天丰等多个设备厂家现场培训学习,返回公司后立即组织开展技能竞赛,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同时,为让优秀管理人员接受到更高层次的现代管理理念,他们还先后选派26名管理人员,参加了济南海纳培训公司开办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班,进一步开拓管理人员视野,提升综合管理素质。
  “针对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市场销售、一线操作等关键岗位,我们采取‘一事一议、因人制宜、因岗制宜’的方式,着力引进职业经理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大钢构公司党支部书记宿连新介绍,目前,方大钢构公司在册人员158人,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3人。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高等院校、设计院所合作,成立装配式建筑研究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集设计、制造、研发于一体的省级装配式技术研发中心,构建山东省首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一体化集成运营服务平台,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抢占高质量发展新‘蓝海’。”对公司未来发展,王国容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