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能上能下,关键在“通”

2019-03-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蔡方顺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现实中,干部“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痛点和难点。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解决“能上不能下”问题,必须严格落实《条例》相关规定,加快打通界定标准、跟进管理、思想认识等三方面堵点,尽快使“能上能下”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常态。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提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此外,《条例》第五十四条将“免职”情形由5项增加到了8项。现实中,干部能上不能下,是长期困扰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痛点和难点。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能上不能下”就意味着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畅通,由此造成人浮于事、为官不为等问题。解决“能上不能下”问题,需要严格遵守《条例》各项规定,加快打通界定标准、跟进管理、思想认识等三方面的堵点,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以更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界定标准要“通”。干部能上不能下,根源在于制度短板。现实中,一些被问责的干部要么“免职不降级”,要么过段时间避避风头又“官复原职”;一些干部面对“下”,或以各种方式向组织“讨价还价”,或以“无能为力”为借口“闹情绪”,或以“身体健康”为由“撂挑子”,甚至“下去”之后故意放纵发泄“耍架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下功夫把干部的问责、惩处制度抓好,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新修订的《条例》,清晰界定了“免去现职”的情形,新增了“不适宜担任现职”“因违纪违法应当免职”“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职责一年以上”三种情形,以制度刚性约束根治“作风病”。笔者认为,推动制度不折不扣落实,让干部“下”得服气,还须牢牢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严格把关。一方面突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的导向,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切实发挥把关作用。严格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职责。二是完善配套措施。《条例》第十章对于“免职、辞职、降职”三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接下来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来保障严格执行。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干部“下”的标准,充分考虑干部类别、层次和岗位实际,采取定性、定量、分类等方式来界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精准度,通过完善考察方式方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如突出一线考察、实绩考察,扩大征求意见范围等。三是严格落实责任。《条例》第六十条,新增了“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和“问题倒查”等内容,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体系,为“能下”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跟进管理要“通”。干部能上不能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下”的干部,没有完备的跟进管理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落实新《条例》,必须在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方面下更多功夫。一要客观公正。《条例》第五十八条提出“对符合有关规定给予容错的干部,应当客观公正对待”。二要鼓足干劲。对调整下去的干部,要合理安排使用,同时采取谈心谈话等形式,及时给予思想疏导。既要讲清楚需要整改的方向和措施,明确“下去了”不等于“上不去”,下去后仍然有机会干事业、作贡献,还要通过选树典型、对标赶超等形式激发党员干部再立新功的原动力。三要鞭策后进。各级党组织应把功夫下在平时,对一些干部身上的小问题,早打招呼、及时提醒,对一些传染性、危害性强的病症,早打“预防针”,让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思想认识要“通”。干部能上不能下,还因受到“上荣下辱”“下必有过”等旧观念影响,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没面子”“不愿下”“不想下”。因此,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推动干部工作健康发展,还需要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很多人存有“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的错误认识。对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明白,只要是在规章制度之下,无论是“进出”还是“上下”,人与岗都存在双向选择的权利,都是基于“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另一方面要引导干部调整个人心态。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良好健康的心态,“上”固然可喜,“下”也不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要正确面对人生和工作中的进退留转,面对“进”,要不骄不躁,更加扎实努力地工作,不辜负组织信任;面对“退”,要心平气和,激励自己再接再厉、更进一步,不放弃施展才华的任何机会;面对“留”,要积极作为,怀着忠诚之心善作善成、开拓创新;面对“转”,要珍惜岗位,勇于担当、不畏艰难,努力在新的岗位做出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