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用创新驱动齐鲁乡村振兴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强院建设5周年纪实

2018-12-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下文简称省农科院)并召开座谈会,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省农科院全院上下倍感自豪鼓舞,更深知使命光荣。5年来,省农科院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引领计划为总抓手,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提升全院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省农科院正在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转调升级、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用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创新驱动齐鲁乡村振兴。
  5年来,全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8项,其中国家奖励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通过国家或省级审(鉴)定新品种180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81项,取得植物新品种权98个。实现院士零的突破,国家级成果奖励、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实验室和实验站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省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数量居全省农科教单位首位。全院基础研究经费、职工奖励性收入和高层次人才奖励性收入实现了翻番,呈现出团结和谐、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王亚楠 李才林
  
多走一步
让成果盛开在大地上

  瑞雪兆丰年。入冬后接连两场降雪,气温骤降,人们都裹紧了厚外套、减少外出,但省农科院的小麦专家们依然是不畏严寒,奔波在田间。济麦22今年夏收面积1688万亩,连续9年位居全国秋播第一大小麦品种,全国累计推广种植达2.7亿亩。
  农业专家没有一劳永逸,天气水土条件每年变化,生产种植便需每年进行科学调整,只有扎根在一线、在基层,才能给出最专业的建议: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镇压、怎么预防病害。农民朋友一点不跟这些大专家们客气,他们的电话几乎就是公开的,许多种植大户手机里都存有号码,生产实际中遇到什么难题,接着就打电话。这些专家们也从来不端什么架子,他们深知,农业科技就是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盛开在沃野中。为什么要搞科研,为谁搞科研?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说,强院建设,根本就是要以全省农民为本,为尽早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只有扑下身子,才能出真成果、大成果,才能给生产实际解决真问题、大问题。今年,省农科院还开始组织新进科研人员赴院基地进行定期锻炼,让大家贴近土地、贴近农民,感受、传承,进一步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农民就是看效果!”在田间地头,说起为什么要用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农民朋友都直接算账给你看。这是最朴实的真理。农业成果的转化应用,必须以实打实的效果为支撑。不久前,省农科院培育的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济薯26,通过将品种生产经营权全国分区域许可授权5家企业实施,实现合同金额400万元,成为目前国内转化金额最高的甘薯品种。这背后,是济薯26价格为普通品种的2倍,亩均效益达3000元以上,才能短短几年就在省内外年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不仅成为板栗味鲜食甘薯市场的主打品种,还迅速成为休闲甘薯食品加工企业的宠儿,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金蛋蛋”。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企业热销,农民热捧,形成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多方共赢的好局面。
  5年来,省农科院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多走一步,积极探索构建符合省情、院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努力打通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2016年,省农科院出台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办法,为全院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依据。筹建了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搭建起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争取设立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实现科技人员“零跑腿”,最大程度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服务保障。全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日益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数量、金额逐年递增,转化收益分配逐年提高,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了价值体现。“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三联灭活疫苗”采用直接转让,转让费突破1000万元;“鲁厚甜1号”转让458万元,实现3倍溢价,成为全院首个采用企业竞价方式转让的成果。省农科院获得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称号,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水平显著增强。同时,大部分单位进行了收益分配,科研人员干劲更足了。
  科技服务(扶贫)月、科技开放周、博士科研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12396科技热线……一年年,一步步,5年来,省农科院有27个品种和38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现在,省农科院正在优化提升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力争建设成为北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加强线上线下的推广推介,促进成果产业化、资本化。
坚持问题导向
靶向激活科研能力

  “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了一季花生。”高唐县梁村镇种粮大户徐树国,连续多年采用花生玉米间作技术,“相当于每亩多收500多元。”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介绍说,围绕解决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养不协调等矛盾,他们成立课题组,研究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技术,探索出了适于机械化条件下的粮油均衡增产技术模式,为我省种植业调整优化提供技术方案。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万书波说,山东是农业大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农业强省迈进,作为我省农业科技的中坚力量,省农科院责无旁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动全部科研力量服务全省发展大局。自2014年起,省农科院先后启动了强院建设提升工程、腾飞行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引领计划,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科技支撑农业农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组建院士创新团队。以济麦22为新起点,再攀高峰。育成的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29,据2017年国家小麦质量报告显示,同时达到国标一等和郑商所一等强筋小麦标准,面包烘烤品质可与美麦DNS相媲美。同时,产量水平接近济麦22,迅速赢得了种粮大户的欢迎,2015年底通过山东省审定后,推广第二年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4.3万亩。不仅一批优质小麦新品种加快推广转化,还集成配套水肥一体化、“两深一浅”技术和农业机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吸引了一批加工企业订单种植收购,形成一揽子的方案包。
  一亩蔬菜大棚,放上一箱熊蜂,就解决了激素蘸花授粉问题,再挂上几张小蜂卡,就治住了菜农头疼的小白蛾子。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省农科院研发推广天敌与授粉昆虫工厂化繁育及结合使用技术,亩均减少农药1公斤,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首创的工厂化农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了农牧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熟化推广“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粮改饲”农区种草示范、“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等,育成我国农区第一个肉羊品种——鲁西黑头羊。
  围绕保障质量安全,成功研发农药残留快速筛查质谱移动平台,实现现场快速准确检测,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完成国际首例驴全基因组测序,利用DNA分子鉴定手段从源头把控质量,助推山东阿胶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围绕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山东农业科技智库,编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省委、省政府农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问题就是指南针,成果应用能解决问题就是对科研人员最好的激励。省农科院按照“一个团队重点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的思路,紧密对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需求,凝练聚焦重点研发方向,集中力量抓创新;围绕“一所一优、一所一特”学科发展目标,培育培强特色优势,打造创新尖兵。在2017年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名中,省农科院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二位。
集聚国际国内资源
开放视野搞创新

  创新没有边界,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眼睛向内增强动力的同时,省农科院坚持眼睛向外,扩大开放办院,集聚国际国内资源,开放视野搞创新,共同推动山东农业农村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国际创新和交流平台,打造农业科技合作新格局。目前,省农科院已与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高层论坛、中韩现代农业研讨会、中亚五国农业科技高层论坛等交流平台,新建1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研究中心,紧密跟踪国际前沿深挖创新潜力。
  开放带来提升。继省农科院棉花品种——鲁棉研28号通过苏丹国审,开创了苏丹转基因抗虫棉合法种植的历史,占到苏丹棉花种植面积的90%后,荷斯坦种公牛冻精出口非洲,成为省农科院科技“走出去”的新亮点;与印尼合作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重点专项;季明川研究员获聘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首批特聘专家;引进的俄罗斯高端专家尤金娜博士荣获“齐鲁友谊奖”。
  2017年9月15日,省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签订科技创新工程战略合作协议,国家队和省级队联动发展,共同实施“五个一”工程,撬动国家科技资源推动山东农业由大变强、走在前列。今年11月27日,省政府又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合作协议。
  合作的关键在“实”。现在,首批“品牌农产品”“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三大协同创新任务已经启动,组建了17个任务团队,共计300多名专家组织实施,共同解决山东农业产业发展关键问题。万书波表示,每个团队都需要明确突破的核心技术、支撑的农产品品牌、服务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实施主产区及规模,“要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成为科技支撑引领我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一面旗帜,引领山东农业实现产业升级。”
  建立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地方科技资源。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17市分院,牵头成立山东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协作委员会,融合省市科技资源,推动全省建立大联合、大协作创新体系。主动借力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增强发展的外延性。
  今年,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进期(2018—2020年)实施方案通过了省政府委托的高层专家论证,以此为统领,省农科院将再接再厉,统筹做好团队稳定支持、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基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推广服务等工作,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服务水平。
担当新使命
展现新作为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周林表示,落实到省农科院的工作中,就是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在乡村振兴战略上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要全面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三个面向”,把主攻方向放在齐鲁大地上。今年,在实施创新工程和腾飞行动的基础上,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引领计划,围绕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新需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撑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新六产”融合发展为重点,统筹全院科技资源,构建全产业链学科建设布局,建立国家—省—市一体化创新体系,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一批绿色发展模式,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前沿引领、技术支撑、政策服务和典型示范。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事业也都是干出来的。回顾省农科院115年的发展历史,沉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2014年2月26日,省农科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省级农业科技强院的奋斗目标,全院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沉下身子、提起精神、撸起袖子的新作风,努力实现新作为。
  在传统的育种、种植等优势领域之外,省农科院不断拓展学科方向,增强全产业链支撑能力。去年,年轻的史嵩博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型高速精密排种器,部分主要技术指标超过现有进口产品,给播种机装上“山东芯”,一经亮相,就受到整机及零部件厂家的广泛关注,现在已经与企业进行合作整机研制。今年2月,尚明华带领农业物联网团队开发的“智农”系列农业信息感知和控制装备通过专家鉴定,已经在15家果蔬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成为设施果蔬的“智能管家”,节本增效显著。杨宏军团队建立的奶牛疾病“120”检测平台,目前已与伊利、蒙牛、完达山、飞鹤、圣牧高科、现代牧业、辉山乳业、上海奶牛集团、澳亚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全国141家牧场达成合作关系,涉及牛群50万头,减少牧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形成“科研—生产”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今年夏天,主办国内首届海水农业发展高层研讨会,碰撞交流,探讨怎样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在扶贫领域,全院上下更是主动对接、靠上服务。在该院果树专家的帮助下,费县芍药山乡的贫瘠山地长出“科技果”,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还带动了地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旅游正逐步发展。在该院家禽专家的帮助下,以科技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沂水养殖业转向科学养殖、健康养殖。而在我省叫响全国的“第一书记”扶贫模式中,省农科院更是积极响应全省部署,充当全省“第一书记”的科技后盾,搭平台、送技术、促产业,搭建起专家与农民沟通对接的平台,支持农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促进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肩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拥有悠久历史传承和浓厚科研文化底蕴的省农科院将再接再厉,矢志不渝“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科技驱动和支撑。
  ◥ 紧扣中心服务大局 ◤
◆ 强院建设提升工程 ◆
  2014年2月启动,确立了到2020年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省级农业科技强院的奋斗目标。编制实施了强院建设提升工程规划,由省政府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进行了论证,并坚持“一所一优、一所一特”,着力将院属24个研究所办出特色。
◆ 腾飞行动 ◆
  2014年,省农科院《“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方案》通过院士专家论证实施,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质新品种100个,研制重大产业应用前景新技术100项,支撑山东农业走在全国前列。
◆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2016年启动实施,为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我省农业重大问题,自主选题立项,组织协同攻关,创新建立了“三稳一活”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 乡村振兴科技引领计划 ◆
  2018年,围绕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的新需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支撑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新六产”融合发展为重点,打造创新工程和腾飞行动的升级版,给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①2014年2月,中共山东省农科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
②2018年10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③2017年9月,举行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加快山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暨科技创新工程战略合作会议
④济薯26在利津盐碱地种植机收亩产7000斤以上
⑤省农科院专家与苏丹农民共庆棉花大丰收
⑥省农科院作物所王法宏研究员向农民讲解“两深一浅”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