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缓刑鼻祖张唐卿

2018-12-07 作者: 王离京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离京

读史札记
  大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状元,乃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氏张唐卿。在唐宋两朝,山东考生的成绩真是太出色了,状元接二连三地拿,给家乡父老挣足了面子。
  张唐卿年少好学,小小年纪便以有才懂事、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而闻名乡里。宋代名臣韩琦出任淄州(今山东淄博)通判时,张唐卿慕名携带自己的文章前去拜访,以求得名家指点。这时的张唐卿,只有十六七岁。张唐卿以这样的年纪,做出这样的举动,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他有很强的上进心,懂得寻求名家指教的重要性。二是他的心理素质超强,遇事不怯场,敢上台面。而这两条,对于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又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对张唐卿的不请自到,当时已经在学界名气很大、且为级别不低官员的韩琦,并没有摆谱拿架子,更没有慢待轻视这个看似有点冒失的毛头小伙。他不仅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张唐卿,还很仔细地阅读了他带来向自己讨教的文章。读过张唐卿的文章之后,韩琦不由大为赞赏,连道你这小伙子真是了不起,日后必有大出息。随之,对张唐卿进行了认真点拨,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此后,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韩琦这种平易近人、奖掖后进的品行做派,同样令人敬佩。倘若韩琦不是这样鼓励夸赞张唐卿,而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兜头一盆冷水,或者是不理不睬、干脆拒之门外,张唐卿能否有日后的出息,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古代,像韩琦这样放下身段,真心指教点拨后生的名流大家,为数很是不少,几成文人士大夫群体的一种风气。如今的年轻后生,要想拜见并求得名家指点,那可是难了去了。
  高中状元那年,张唐卿年方二十四岁,正当风华正茂,堪称年轻成名。中了状元之后,他被政府任命为陕州(今河南陕县)判官。这个职位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地方司法长官处理刑案相关事务。在工作中,张唐卿头脑清楚,处事干脆利索,手法艺术灵活,而且颇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刚到任不久,张唐卿就遇上了一个案子。而对于这个案子的处理,充分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干。
  当地有个青年,老爸死了以后,老妈又改嫁了他人,但是没有带着他一同改嫁。在这里,需要表扬一下宋真宗赵恒。在他当政期间,同意政府对一条比较重要的法律规定进行了修改。那就是,妇女因为丈夫去世,确实不能维持正常生活者,官府可以允许其改嫁。不要小瞧这小小的法规条文改动,在封建礼教的长期禁锢束缚之下,各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具人性化的改革,可谓善莫大焉。
  那个青年的老妈,在改嫁之后的第二年,不幸也得病死了。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让父母死后能够同穴而葬、在另一个世界团圆,青年在老妈下葬之后,偷偷跑去把她的尸体盗挖出来,埋在了自己老爸的墓穴中。但他做事不密,被人发现后告了官。在古代,盗掘死者尸体是个不轻的罪名。于是,司法机关便将他逮捕送审了。
  在审判中,参加审理的其他官员,都主张将那个青年依法严判。而很有人文情怀的张唐卿则认为,这个人只不过是个“只知有孝,而不知有法”的糊涂人而已,犯法不是出于主观恶意。对这样的人,还是应当以加强教育改造为主,而不应一棍子打死。于是,他力主当庭对那青年严加训诫,然后释放回家。但也不是一放了之,他建议同时提出明确要求,那青年获释回家后,必须主动接受基层政府的管教观察,严格遵纪守法。管教观察期限为两年。两年之内若有新的违法行为,必将数罪并罚,严惩不贷。张唐卿的意见,最终被其他参与审判的官员所采纳。
  对于张唐卿提出的这个判决,有不少法学界人士认为,这就是当今法律中常用的缓刑判决之雏形,大体相当于缓期两年执行。因而,也就有人认为,张唐卿算得上是司法史上缓刑判决做法的鼻祖。司法上的缓刑判决,给了一些犯罪情节相对比较轻微、社会危害相对较小的违法人员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使他们日后能够再度融入社会,而不是走向反面。
  有德有才的张唐卿,原本是应该有一番作为的。然而为官只有三年,张唐卿的父亲便不幸因病去世,作为一个孝子,张唐卿伤心难抑,久久不能从丧父之痛中自拔。天妒英才,悲痛过度的他不久就吐血而亡,年仅二十七岁。听到张唐卿英年早逝的消息之后,他的恩师韩琦十分痛惜,眼含热泪为他撰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