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际标准聚焦高端引领

滨医全力打造康复高等教育名片

2018-12-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吕海波 王朝荣
    本 报 记 者 王 原

  11月24日,首届“新时代中国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国际高峰论坛在烟台举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方国恩与滨州医学院院长王滨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日,滨州医学院“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基地”揭牌。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在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一是在滨州医学院国家级特殊教育园区设立中国康复医学会培训基地;二是共同推进建立中国康复医学教育联盟;三是定期联合举办国际康复产业高峰论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四是建立康复科学研究院,推动康复产业融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五是合作成立康复政策研究中心,为政府推进康复事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六是加强康复学科专业建设;七是共同推进康复养老服务标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制订等工作,制定康复相关学科诊疗技术规范、路径、指南与标准,开展康复医疗设备、器械、辅具产品标准化研究;八是建立共享协同机制。
  此次滨州医学院作为中国康复医学会设立的首个区域性培训基地揭牌,并获得授权与中国康复医学会共同推进制订和完善康复医学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康复人才继续教育标准和执业资质认定标准等;该校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三个康复专业,同时分别对标国际领域最高标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世界作业治疗室联盟(WFOT)、国际假肢矫形协会(ISPO)国际认证体系,开启建设和国际认证工作。
  “对接国际标准人才培养,聚力高端引领高位锻造,是学校推进康复高等教育升级发展的重要一环。”王滨说,“滨州医学院具有深厚的医学教育底蕴、良好的康复类学科专业基础、康复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特色优势和扶残助残传统与文化自觉,这些都为打造新时代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滨州医学院就在全国儿麻康复领域享有盛誉,在康复医疗和研究领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1985年,滨医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招收残疾人学生的大学本科系,开创了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30多年来,滨医以残疾人大学生康复和发展为核心,创建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学用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被专家称为“滨州医学院模式”,现已成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2012年滨医招收视障学生,2018年招收听障学生,填补了全国医学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视障生、听障生教育的空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滨州医学院秉持服务国家战略、勇担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和行动自觉,以“大康复”理念为核心,按照“高标准培育、高起点布局、高质量创新、高平台融合、高效度传承”五个高位锻造的思路,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率先推进康复高等教育转型升级。
  30多年来,学校实现了医学教育、康复教育、残疾人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仁爱文化特色和“扶残助残、关爱生命”的文化品牌,成为师生共有的文化认同和行为自觉。
  据了解,滨州医学院国家级特教康复园区规划占地600余亩,2013年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依照功能分为教学实验区、特殊教育示范园区、康复与产学研区三部分。园区完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作用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康复高端优质平台。
  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车先礼说,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特殊教育与康复园区,是推动建设康复高等教育“升级版”的重要依托。学校将加快推进园区后续建设,深化康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康复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建设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思路,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论模式和分类体系为指导,构建理念先进、适应需求、引领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康复类学科专业体系;聚焦“四新”“四化”和“十强”产业,培育“新医科”“新工科”等新兴交叉学科,纵向形成完整的康复专业学历教育体系,横向构建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在职教育等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政府与市场联动的投入保障体系,探索基于技术转化、产业贡献、生产力提升与办学资源再投入的内生型发展机制,全方位打造康复高等教育中国名片,为展示特殊教育事业、康复事业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