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从拼优惠政策转向拼制度环境

李沧区:办事可以“不见面”

2018-12-06 作者: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张晓帆 
  
  青岛市李沧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青岛骏达聚鑫实业有限公司落户李沧百通大厦办公区,需要办理注册登记手续。10月24日,公司4个股东通过手机APP进行全程电子化注册登记,在当天“不见面”就完成了执照办理并取得了刻制的公章。而按照原来的规定,公司分别在外出差的4个股东需要回青岛一起到李沧区签字办理,办理需要7个工作日。
  作为青岛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今年以来,李沧区打造“不见面审批”服务,开展“服务到企业、服务到项目、服务到社区、服务到居民”的“四到”工作,通过优化流程、简化环节、精简材料、数据共享等改革创新,为企业、市民带来公平办事、高效服务和过程顺畅的办事体验。
  兴华路街道兴国路社区61岁的居民刘之博因右腿截肢需乘坐轮椅,在旧轮椅无法使用后,7月13日,他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站提交了“残疾人辅助器材适配”的申请,不到半天,街道的便民服务小分队便把新轮椅送上了家门。“原先是需要老刘把旧轮椅拉到区残联,才能换新轮椅,但是老刘行动不便,我们便主动上门代办。”小分队联络人史高文习惯把自己称呼为服务群众的“店小二”。
  在李沧区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零跑腿”清单上,“不见面”就能办的事项、办理地点、是否能同域办理一目了然,这149个事项占到了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的96.1%。而在今年年初,这个数字仅仅有个位数。
  李沧区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荆滔介绍,有些部门和业务科室对开展工作心存顾虑,有的担心“互联网+政务服务”会增加工作量,有的担心群众对平台接受度低,有的担心区里不能突破上级规定等等。
  “各业务部门、业务科室能否迅速转变服务观念,主动改变服务模式,是办事‘不见面’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荆滔说,李沧区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零跑腿”,深入开展“四到”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制订出“挂图作战”的具体方案——对承担公共服务业务的24个部门79个科室进行“过筛子”式梳理,最终“一对一”破了题。
  除了观念上的转变,李沧区是如何从便民利企的窗口前台到跨部门协作的办事后台,从“物理集中”到“化学反应”,持续提质增效的?
  李沧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主任姜可新介绍,李沧区瞄向了“大数据”,用“数据跑腿”来打破部门“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将部门内部“各把一摊、各管一段”变为审批服务相互配合、密切协同,真正让百姓“少跑腿”“不跑腿”。
  一方面,李沧区通过网上办、代办制和快递送等方式,做到全程不见面就能够办成事;另一方面,对于法律规定必须见面的,该区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尽量减少需要见面的环节。目前,李沧区完成审批事项100%上网,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为符合条件的人群精准推送服务信息,成立小分队提供上门服务,优化流程实现一站办结……李沧区通过一系列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措施,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企业活力也被不断激发。截至10月底,全区今年已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2万户,显示了这里大众创业的势头正旺。
  企业和百姓的办事之变,透视着李沧区从政府“好管”到群众“好用”、以服务意识替代审批思维的理念嬗变。李沧区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把自己定位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店小二”,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目标。
  “从拼土地、拼资源,到拼政策,再到拼环境,真不是说说而已。简单地拼资源和政策没有可持续性,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李沧区将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支撑,深化政府办事流程再造,通过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来营造“双招双引”的良好办事生态。下一步,行政审批还将从门槛管理走向信用管理,通过加强不见面审批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放大不见面审批改革的亮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