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不仅治病救人,还培养人才编写专著

山东援外医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8-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李 振
   通讯员 孔令曦 报道
  本报济南11月28日讯 日前,由山东医生孙占国编写的《塞舌尔放射病例——影像解析及诊断要点》(英文版)在印度洋岛国塞舌尔正式出版,终结了该国历史上无医学影像学专著的历史。从第一支山东医疗队走进坦桑尼亚到今年首次援助汤加,从送医送药到为受援国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50年来,我省不断适应受援国人民健康新需求,创新医疗援外模式,切实增进受援国医疗卫生水平。
  “承派援外医疗队已成为我省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对外援助工作,开创了我省同第三世界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先河。”在今天召开的山东省援外医疗50周年座谈会上,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秦成勇介绍。1968年,我省派出第一支援坦桑尼亚医疗队,迄今已派出援坦医疗队25批1062人次。1986年起向塞舌尔派遣援外医疗队,现已派出17批99人次。今年起向汤加派遣医疗队,现已派出1批6人次。医疗援外50年来,我省累计向3个受援国派出援外医疗队43批队员1160余人次,诊治受援国当地患者1600多万人次,在异国他乡树立起山东医疗的品牌,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医疗援外期间,山东援外医生们凭借着精湛的医疗技术缔造了受援国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赢得受援国政府与人民尊重和赞誉,成为增进我国与受援国友谊的“白衣大使”。1978年,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医生郭兰敏实施了坦桑尼亚的第一例心脏手术;1982年,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承远完成了坦桑尼亚第一例脑外手术,并为坦桑尼亚带出一批神经外科医生,被誉为坦桑尼亚“神经外科之父”。
  近年来,面对受援国人民健康的新需求,我省积极调整医疗援外模式,通过院际对口合作、专病合作等方式,加大对受援国本土人才的培养,提升当地医疗卫生临床科研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2014年,援坦心脏外科培训中心(后更名为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正式启用。在山东援坦医疗队的支持下,中心陆续完成心脏搭桥、心脏介入等高端手术,终结了该国心脏外科手术需转诊到国外治疗的历史。据悉,下一步我省还将向受援国派遣短期义诊医疗队,为当地患者开展免费心脏病、白内障手术等,打造山东医疗援外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