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济宁贡献”

2018-1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姜国乐 王浩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济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3%,耕地面积917万亩,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通过多年发展,济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农业基础更加坚实,乡村文明行动成果丰硕,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今年以来,济宁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5个专项工作方案,设立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帷幕。
大蒜产业让村民住别墅
  改革开放之初,大蒜就成了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的支柱产业。1982年,崔口村在党支部书记韩允其的带领下发展了500亩大蒜,成为金乡首个种大蒜的村。如今崔口村有大蒜加工、贮藏、贸易、物流等企业67家,人均年收入高达6万元,350户村民都住上了别墅。
  金乡县常年种植大蒜60万亩,加工、贮藏、贸易等企业2000多家,年加工出口总量占全国的70%以上,产品出口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金乡大蒜的品牌价值更是高达202.58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济宁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朱湘华介绍,济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全市4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推进任城、兖州、鱼台、嘉祥、汶上5个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平台项目建设。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大蒜、辣椒、食用菌、马铃薯、棉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技术。
  “济宁礼飨”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凸显,邹城蘑菇1家区域公用品牌和8家企业产品品牌获2018年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曲阜儒乡慢境农文旅综合体、邹城绿鑫春生态农业园区、梁山华大基因黄河滩区田园综合体等32个农业项目确定为全市“新六产”示范创建点。济宁蓝城南阳湖农场“田园综合体”招商项目落地实施。金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
“90后”小姑娘回乡种蘑菇
  人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实现人才振兴,济宁既留住“自家人”,还吸引大批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外来客”。
  10月15日,晨雨菌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玻璃杯碰撞的声音。“90后”姑娘周晴晴正拿着手电筒观察食用菌在摇晃的烧杯中的生长状况。她2014年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金乡老家当起“菌农”。她带领30多位种植户到南方考察,发现了特别适合北方种植的羊肚菌。她不断试验适宜羊肚菌的生长环境,打破营养袋必须用麦粒做主原料的传统,将废弃菌袋重复再利用,更新和细化羊肚菌种植技术体系。历经多次失败,她成功种出了羊肚菌。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正真富。”周晴晴按照“3+3+3+1”的基地种植模式,让没有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但有意愿种植羊肚菌的乡亲以管理入股。一个人至少可以同时管理20亩羊肚菌,参与种植的老百姓忙上一两个月,就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济宁市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共计2900人。创立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截至目前,引进筛选新品种18个、技术措施或技术规程15项,带动农村致富。实施农技人员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千工程”,发挥18个市级农业创新团队作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
  清朝循吏牛运震是济宁兖州区新兖镇牛楼村人,他的“俭、简、检”思想成为村里的文化因子。正因文化底蕴深厚,在牛楼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风尚早已约定成俗。现在,牛楼村牛运震故居成了当地的廉政文化基地和政德教育基地;“俭、简、检”文化成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必修课。
  文化惠民、“四德”评选、村风建设……牛楼社区样样走在前面,如今的牛楼村更是成了“济宁市历史文化知名村”和“省级文明村”。
  在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济宁已恢复乡村历史景观2000多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已达11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三孔”彩绘、尼山圣境、鲁国故址公园等工程有序推进……去年,济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达17.6%。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上半年济宁市农村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2名。
大沙河成为乡村景观带
  邹城市大束镇的大沙河因村民复垦土地占用河道,河边还有30多家养殖场,造成了不少问题。2015年下半年,大束镇对大沙河进行整治,养殖场全部关闭搬迁,清污除障进行生态修复,并将其打造成了沙河湿地美丽乡村景观带,串起了灰城子美丽乡村、时枣行田园采摘、匡衡湖文旅小镇、儒学研学游基地、赵东村父子宰相旅游观光5个项目。
  在朱湘华看来,自2013年就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济宁乡村的生态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济宁市以样板村、示范村、示范片区打造为主抓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三年全省考核排名第一,建成45个省级、5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建42个省级、58个市级示范村。打造建设了22个市级、1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牵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8月19日,济宁各地普降暴雨,汶上县南旺镇多处村庄的积水没过膝盖,排涝救灾刻不容缓。
  “眼看着庄稼就不行了,你们再不让排水,我就到镇里找颜书记去!”南旺西村的水必须要经过南旺东村才能排出,东村的几位村民为了不让水流进自己村,拦着不让挖沟,急得西村一位老汉直冒汗。“我就是颜世旺,有什么事给我说!”老汉话音未落,人群中站出来一位卷着裤脚、头发淋得已经打绺的干部。作为南旺镇党委书记,颜世旺从凌晨5点多就开始走村串巷,查访灾情,此时刚好赶到这里。他一边给群众做工作,一边调来挖掘机挖沟,很快解除了危情。
  汶上南旺镇建立党建“123”工作机制,调动机关部门、村党支部龙身和龙尾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龙头昂起来,龙身活起来,龙尾摆起来”的工作格局。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济宁市精心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区,积极推进各镇街建设基层党建示范区。推进综治中心及“雪亮工程”建设,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和功能区已全部建成综治中心,150个乡镇建成综治中心,覆盖率95%,5269个村(社区)建成综治中心,覆盖率80%。
  
⑤美丽乡村路      □刘凯 报道
⑥何村美景       □魏芳 报道
⑦鱼台县谷亭街道周堂村焕然一新
           □吕光社 报道
⑧兖州区吴家村广场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