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扎根山东沃土 传承齐鲁文脉

——专家热议“能量”大展

2018-11-16 作者: 王吉永 徐瑞 来源: 大众日报
  热议板块一:
美术名家谈“能量”

  单应桂(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
  40年的脚步不算长也不算短。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绘画界,绘画内容和艺术形式逐渐走向繁荣,这得益于文化的传承和自信。曾有一段时间,美术家受到外来艺术形式的冲击,出现一些盲目的推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外来的东西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和学习。一路走来,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面向生活,反映当下时代面貌的,越贴近生活越有生气。此次“能量”展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举办,是山东美术界的一件盛事。山东画家面向生活、关注重大事件和历史题材,作品的表达也是实实在在有分量的,在反映山东风土人情、表现生活上是丰厚的。把对生活的关注表现在画面上,这也是我在教学上比较明确的方向——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道路,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在绘画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郭志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能量”展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览。这次展览的作品包含山东在历届全国美展获奖的优秀作品,既有山东老一批画家的精品,也有当代画家的力作,都是山东改革开放40年来美术界传承和出新的代表作品。参加这次展览我个人很重视,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张作品《鹫峰飞来》。这次展览中,中青年画家数量居多,多以表现生活为主,画种上多是工笔、小写意,画面表现比较细致。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花鸟画创作,通过出去写生,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把题材画大,提升画作的境界,让画面的构思立意充实在大写意的笔墨里面。作为画家必须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反映真实的生活。传承并不是一味的照搬模仿,而要把传统的精髓融合进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山东人胸怀包容、踏实自信,并在绘画创作中得以体现,所以山东画家的风格突出,绘画的题材路数比较宽广。
  陈国力(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山东美术馆原馆长):
  “能量”展览是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美术的整体展示。山东美术馆是山东美术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和文化窗口。我在山东美术馆任职多年,亲身见证了山东美术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画家和创作者,对“深入生活”“笔墨当随时代”深有体会。“能量”展览,让我感慨和激动。
  改革开放后,艺术界打开了长久以来的学术禁锢,艺术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正是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我省美术家不断创作出大批优秀作品,如张洪祥的油画作品《斗霸》(合作),施邦华的年画《水库好》,单应桂的年画《做军鞋》,陈川的版画《春暖沂河》,刘德润、李燕的油画《万岳之尊》等。除此之外还有山东画家黄河写生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如《丰碑》(合作)《沂蒙情深》《永久的回响》《胜利者——无名的战士》《荷风》等,都是在这一个历史时期陆续创作出来的。可以肯定地说,个人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取得的一系列创作成绩与所处的山东美术创作的整体氛围息息相关,更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繁荣发展密切相联。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扎根生活、紧随时代,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的作品。何谓“能量”?改革开放40年来,每一位跟随时代前行的美术家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山东美术家的集体力量和共同发展才汇成这巨大的能量。
  岳海波(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主任):
  毫无疑问,新中国的美术必将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改革开放这些年,美术事业不仅在融合西方现代意识方面有了很多突破,同时又对中国传统绘画重新审视,出现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局面。山东改革开放40年的美术事业正是在这种大格局下发展起来的。山东美术创作群体庞大,美术爱好者、收藏者及艺术市场的规模在全国领先。“能量”展,是一次“沙场秋点兵”,它充分展示了山东美术40年积累的“能量”,是一次“能量”的爆发。山东美术在“团体总分”方面,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1994年八届全国美展,没有评金银铜奖,只评了大奖,山东得奖数与解放军并列第二位,成绩骄人。今后,山东一定要发扬自身的优势,一手抓“阳春白雪”,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一手抓“下里巴人”,做好美术的普及推广。另外,在繁荣的形势下,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正经历着一个商品的时代、一个消费的时代,有些人把一切事物都以经济价值来衡量,这一时代产生的美术作品放在艺术史长河里,不一定都是对的。作为美术工作者一定要“不忘初心”,把我们的“能量”释放在美术作品的专业水准上。
  孔维克(山东画院院长):
  “能量”展集中展示了山东美术40年来的创作和发展成果,反映了山东美术发展的基本状态。不管从创作队伍的壮大还是创作成果的丰硕,4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变化可以用“奇迹”二字来概括。展览中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和单独看是不一样的,集中展示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山东美术发展的脉络,正像“能量”表述的那样,聚在一起释放巨大的视觉能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正能量”。通览作品,可以总结出山东美术家的风格特点:正大气象、浑厚拙朴、文以载道、典雅灵秀、兼容并蓄、立足传统、反映当代。通过做这些基础梳理和文化建设类的工作,对山东美术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山东美术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我认为,不能固步自封,在国际化语境中要继承传统,继承文以载道的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要立足山东本土,表现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和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奇迹的人民。作为一个当代画家,要创造性地转换艺术语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创作出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既是喜闻乐见的、又能发人深思的作品。
  于新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对于美术,既需关注过去,更要思考未来。“能量展”是对山东美术的阶段性梳理。它不仅仅是山东美术40年成果的集中展示,也带给美术家更多的思考和有益的提示。特别是青年画家,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做根基,要了解美术发展的脉络和过程,更要更新观念表现时代的风貌。“能量”展中,美术家用艺术的形式串联起有关社会变迁和思想转变的一件件载有时代记忆的作品,迸发出的能量值得所有美术家深思。
  梁文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协顾问):
  “能量”展是山东美术家为社会各界献上的一份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大餐。作为近四十年山东美术发展的亲历者,我看了这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画面,感到十分亲切,特别是一些老画家的作品,他们的画深深扎根山东沃土,传承着齐鲁文化的正脉。在这些作品面前,我们不仅感受到儒家文化血脉传承和历史的沧桑,更像久酿的陈酒醇香沁脾,体悟着许多人生的回味。另外,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年画家,是一批伴随着共和国一起长大的精英,他们的作品不仅深扎传统文化根脉,更有机融汇中西文化优秀品质。这些优秀作品像一个个丰碑,汇成“能量”画展的强大阵容。本次画展从不同的侧面集中展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画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和生命活力,为当代齐鲁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许多新的命题。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能量”展的成果和经验,站在人文关怀、时代精神的高度,不断提升山东美术的艺术品位,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宋丰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1977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我幸运地考取山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从此开启了由美术爱好者到美术专业大学生、再到大学美术专业教师和美术创作者的转变,亲历了学、教、研的艺术实践之路。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是改革开放政策给予了我们接受正规美术专业教育的机会,是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艺术家开始放眼看世界,实现了今天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繁荣。山东的这次展览,就是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美术发展成绩的一个缩影。
  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让我也深深地体会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家要学会在生活中提取艺术元素。艺术家还要有健康的人格,应具有社会意识和担当意识,要弘扬“善”,崇尚“美”,只有这样,所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正能量”。
  李兆虬(济南市美协副主席,山东省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美术界的成就可圈可点。山东的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也很可观、可说、可道。长期以来,别的省份的艺术界众声喧哗,各种媒体鼓噪,多种动作闹腾,有人感个冒,发个烧,打个喷嚏,都能搞得沸沸扬扬,成为全国范围的大事件。惟有山东,光低头干活,闷不作声。
  “能量”画展在北京举办,向全国人民亮了实力,秀了肌肉,展示了山东美术的面貌,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声音!这事干得漂亮。很及时,很有必要,价值重大。这是一次归纳梳理,积累提升。这是一次重要的总结。各个艺术家如同一根根丝线,如果散开去,零打碎敲,将一事无成。现在把它总起来、结起来,形成一张大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大收获。
  这是一次前进途中的行囊检点、清醒认识、方向辨析,寻找走好下一步的阶梯,积累经验、把握规律、提升素质、开拓思维,必将出精品、出力作、出大师,创造山东美术的新辉煌。
  王力克(山东艺术学院院长):
  “能量”大展是对山东改革开放40年美术发展面貌的总结。山东美术这40年变化很大,首先从样式的多样性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山东画家的特点比较明显,对现实题材的重视,对生活的重视,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认识都体现在作品里,是有温度的艺术。综观全国艺术风貌,有温度的艺术创作是山东美术的特色。现实题材的重要性在山东的展览中得到认可,是因为可以通过美术表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这种手段讲好山东的故事。艺术家的职责就是与时代同命运共呼吸,表现时代的变化、质感及温度。从展览当中,我由衷地感觉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变化与时代同步,感谢这个时代影响我们,培养我们。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要用好自己手中的画笔,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抒怀,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张望(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协主席):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又处于京津地区与以上海为中心的沪、苏、杭地区的南北文化的中间地带,广泛的思想碰撞和文化渗透,也为山东美术的创作方向与表达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艺术的潮流强烈地冲击着美术界,也促进了山东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山东美术馆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组织此次展览,坚定学术立场,成立展览学术委员会,就过去40年山东美术的重要思潮、重要活动、重要作品、重要作者及教育生态、市场生态等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并以山东美术40年大事记年表的形式呈现了山东美术的发展脉络。对作品及作者的遴选经过多次论证、磋商,精选了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美术家创作的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代表作品,以期能够勾画出过去40年山东美术的宏观构架。
  展览最终汇聚了300多位艺术家的283件精品力作,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山东美术工作的巨大演进。作品既有从传统文化里挖掘并表现中华精神、展现齐鲁文明的力作,又有讴歌山东人民献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精品,更有追求百花齐放,探求生活美好、艺术美好的妙品……体现了山东美术工作者的智慧与创造力,表达了他们献身改革的热情。
  展览在北京和山东举办期间,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强烈地激发了山东艺术家的地域文化自信,获得了较强的认同感,凝聚起理论与创作的共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山东美术事业的学术建设和纵深发展。
热议板块二:
美术理论家谈“能量”

  张维青(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能量”画展令人感动和振奋。美术是文化的承载,体现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创造,同时遵循艺术规律而被赋予时代的脉动。画展上,看到一些老先生的原作,展示出岁月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传达出的动人心魄的“再现”,那是一个思想解除束缚之后,对故土眷恋的情结释放。而在其后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们,则接受着严格的传统技法训练,同时又接纳着来自海外的多元因素,因此在他们的画作中,看到的是坚实的技巧、深入的思考、倾心的投入和多样的面貌。而再其后的青年画家们,则生活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各种观念、技巧、风格、样式令人目不暇接,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的是一个更为真实而虚幻的世界,既有宏大的国家叙事,也有琐碎的平民生活。而在绘画方式上,在材料、构图、笔触、色彩等方面,也显示出更多不同的探索、实验和追求。
  “文以载道”,山东老中青画家走过的40年,充满着齐鲁文化的特质。可以说,“能量”的集中呈现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汇报;也可以说,是勾画了山东美术创作的崭新历程;更可以说,是凸现了山东画家内蕴的积存和含蓄的张力。期望的是,在新时代的愿景中,看到更多的力作,感受更强的能量!
  孔新苗(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美术馆艺术总监):
  “能量”展,既是立足当下的40年总结,也是对40年的告别。山东美术的青年一代在“能量”中展示不多,但他们却是山东美术走向未来的“能量”延续必然。年轻一代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创作美学与艺术语言的再选择、新可能……他们必然会选择不同于前辈、师长的新路。注意:这种差异决不是风格样式、题材语言的单纯改变。在此,就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描述山东美术的整体创作气质和面向未来的追求?
  在“能量”展于北京开幕一个月后,“首届中国美术高峰论坛”在济南举办,两天的会期特意安排了半天山东美术专题研讨。从发言的选题、论证所展现的人文视野、学术定位与理论话语运用等基本点来看,山东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的视野、队伍、人才建设,任重而道远。问题的答案似乎已经有了:山东美术的未来,必须在美术创作队伍、理论研究队伍、批评与媒体传播队伍,这一体三翼的整体水平提高中才能实现。这是建设山东美术40年后新高度不可回避的基础。
  40年山东美术的丰厚积累,40年山东美术走过的“形象自塑”之路,并没有启示一些限于美术圈子内部风格化、符号化的固步自封的作法,却展现了投身时代、投身生活、不懈追求、不断超越的积极心态和更好永远在明天的脚踏实地的山东美术创作气质。
  李民(山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硕士点学科负责人):
  在“能量”展中,三百多位山东画家用几百幅作品集体回答:艺术就是我的生活、情感、理想;凝聚着山东乃至中国的智慧、精神、力量。在这里,灵魂与艺术交融,自我与时代对话,个性与人文并重,传统与现代博弈,中国与西方对接。不离日常万象,不舍家国情怀,生活的烟火味与时代的厚重感生发出动人心魄的穿越感。这里有对自我的自信与困惑,对风格的探索与超越,对文化与未来的关注与思考。这次作品展,也是山东画家的一次集体发问,在比拼文化资本、塑造国家形象的今天,“你能够交付给社会什么?”他们一直在思考。回首曾经的沉淀,面对未来的愿景,我们希望:下一个40年的山东美术,于艺术家的敏锐与批判姿态上、艺术本体的突破上、立体生态的风格探索上、文化个性的品格建构上、人性内核的挖掘上获得新的突破。
            (王吉永 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