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编辑手记

2018-1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虽然立冬了,山上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天空和云格外引人,刚才还斑斓铺展,好像一片水田的层云,瞬间不知谁的手扯成细碎的棉花,撒在晶蓝的底色上,而一朵朵逆光的云朵,灰色的边缘柔和透光。这样的时候总有诗人辛波斯卡那样的感叹,幸好不是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对云彩云气云层的多姿多彩,才有不同的意象感受。
  再试一下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看见与被看》中的话:闭上你的眼看。就是用心看,用感觉触摸,可能比眼睛的观看更为生动。因此知道,那一片风景也在看我。
  可以用在这个季节身上的词语实在太多,明媚,苍茫,萧瑟,飘零……还在电台时,为了写一个节目片头语,我用了浩美这个词,可较真的同事说,哪有这个词,根本不通。
  我坚持,浩这个字多好啊,浩瀚,浩渺,特别广大的样子,不用浩美不足以表达我对深秋之美的折服。甚至我给外甥起的名字都是浩东。
  著名作家刘玉堂老师曾提醒,同一篇文章尽量避免使用相同的词语,尤其是同一段里不要重复使用,他还说,对于方言俚语或者生造的词,如果经正式出版物刊登过,一般才可以引用。
  鲁迅先生可谓造字专家,比如“纸老虎”一词,大都认为是毛泽东最先使用,但鲁迅早在1933年就使用了,他用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再比如“妒羡”,也是鲁迅先生的产品,用于1925年所写的《孤独者》:“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许多钱。”
  “嫉妒中包含羡慕”。这种复杂的感情肯定不是鲁迅先生最早觉察,但他却是找到表达这种感情词语的第一人。
  作家都有语言过敏症,他们会在写作中创造新词新句,以求与内心的感受达到百分之百的匹配。
  如果写作者一定要必备个工具箱的话,打开它,放在第一层的一定是词句。
  并非越生僻越好,有话直说,不要尝试去粉饰词汇,简单直白也是好词,有些故作高深,实则不熟悉的词,反而碍事。
  在《写作这回事里》,斯蒂芬·金有句很贴心的话:“就词汇而言,你大可以满足于自己已经有的,丝毫不用妄自菲薄。你有多少不重要,怎么使用才重要。”
  因为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叫语境的东西。
  木心说过:“《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余华写过“做人还是平常点好”的句子。有点像鸡汤,好不好呢?
  它出自《活着》,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全都是小学词汇,不着修饰,全是短句,也没有一个副词。只有在合适的语境中,它才算真正的好。
  但这也只是好像爬山前找对了一双鞋。关于写作,打开的工具箱里,第二层,第三层又该放些什么?
  说到底,语境的背后,还要有更厚重的东西加持,语法,见识,对世界的理解,日积月累的智慧。正如秋天的浩美,并非朝夕可得,毕竟走过了春风夏雨,一日一日研磨而来。
  在武侠世界里,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难道这说的不也是写作?金庸先生从未走远,他的精神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