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改革开放四十年,温州民营企业家凭“四千精神”,挺立经济发展潮头,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但也历经波折,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新时期如何续写新的辉煌?温州商人开始了新探索。

朱立科:“温1.5代”创业再出发

2018-1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朱立科说,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慢下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 周末人物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本报记者 刘君
  见到一鸣公司的董事长朱立科时,他刚“出走”归来。最近两年,他常玩这样的“失踪”,少则两月,多则半年,这次是131天,国庆节才回来。他笑着说,就是想慢下来,等等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一定是走走停停,有时候不能太急,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慢下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领“鲜”一步的早餐革命
  这些年,朱立科的一鸣公司的确发展很快。
  2002年,“一鸣”在温州当地开出第一家“真鲜奶吧”。随着模式成熟和市场接受度提高,2011年,杭州也开出第一家“一鸣奶吧”,为求新鲜,牛奶都是当天凌晨从温州送到杭州。截至目前,苏沪浙闽四省市已有一鸣“真鲜奶吧”连锁店1500多家,并以每年新增200余家的速度持续发展。
  “拿上一杯鲜奶,挑上几个刚烘焙好的面包,或打包带走,或坐下打开免费WiFi,刷一下朋友圈……”温州的朋友告诉记者,一鸣奶吧之所以受欢迎,不只是方便,更因为它改变了温州人的生活方式,“牛奶 谷物 苹果 鸡蛋”的新理念,把温州人从“稀饭+肉包+油条”的早餐习惯中拉出来,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早餐革命。
  看看奶吧推出的早餐单,除了鲜奶,酸奶,还有手撕奶酷条,手搓饭团,草莓味奶酪球……温州晚报的一位年轻的同行说,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愿吃早餐,就连隔壁大人也要馋哭了。
  今天,大街小巷的“一鸣真鲜奶吧”成为市民的一大餐厅,也成为投资者纷纷加盟的合作对象。
  但让朱立科难忘的是,最初父亲朱明春把开发蛋奶这个难题交给他的情景。父亲的想法很朴素,“我养鸡,鸡蛋是最好的,牛奶也是最好的,把两个混合应该也是最好的。”
  当时,朱立科刚从农大畜牧专业毕业,便一头扎进蛋奶的研发中,“虽然我没学过食品专业,但我觉得父亲讲得对,鸡蛋加牛奶就是完美的绝配。”
  失败无数次光顾他。白天到牛场收奶、进车间做工,晚上在实验室,不厌其烦地把溶液从这个试管倒进那个试管。总是解决不了鸡蛋遇热就凝固的难题……朱明春眼见儿子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从不责怪。这份默许和宽容让朱立科更深切地体悟到父亲的“不服输”,也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不死心”。
  一年以后,朱立科成功攻克“鸡蛋遇热凝固”技术难题,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沉浸在回忆中的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件事情做不成,但现在叫我做,我肯定做不来,脑子里有太多框框了。包括我现在的技术员,有些是招过来的博士生,我说你做去,他会说不可能,鸡蛋遇热会凝固,可我当时没有这个框框,反而就把它做出来了。”
  “一鸣蛋奶”从此一鸣惊人。
  而那时的朱立科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蛋奶,是父亲交给他的一支接力棒,两代温商成功交接。

传承好温商的“四千精神”
  朱立科的父亲朱明春也是当地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他响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是温州第一拨下海的国有企业职工,从养猪养鸡开始,一步一步摸爬滚打,一点一点做大起来。
  “现在那个老房子还保留着。”朱立科比画着:一层30来个平方,两层就60个平方,阁楼下面养两头猪,上面养几百只鸡。后来发展成为温州最大的养鸡场,直至浙江省最大的养鸡场。
  等朱立科大学毕业加盟父亲的养鸡场时,素有“炼乳之乡”美称的温州乳品业日薄西山,数家乳品厂先后关闭,大量奶牛专业户另择生路。温州市奶牛从原有1.3万头锐减到2800头,市民“几乎无鲜奶可喝”。
  1995年,朱明春创办了“扁担公司”——温州一鸣食品公司。他以独特的“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一头挑起了奶牛饲养大户,一头挑起了市民的鲜奶供应,重新托起了温州乳品业。
  说起父亲,朱立科抑制不住自豪,“他应该是在第一代温商中比较突出的,198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一些中央领导的接见。温州模式就是他们那一代人创造的。”
  最让朱立科佩服的是第一代温商身上的“四千精神”: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
  温州人经商,把赚一分钱、一厘钱都当作荣耀的事;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一个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了,就拉家带口寻找新的希望之地;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没有市场的地方也有温州人去开发市场。
  “温州模式的内核就是‘四千精神’。”朱立科感慨道,“‘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是很生动的写照,所以温州才会发展起来。”
  温州人以“商”行天下。有权威统计显示,目前有温州籍海外侨胞68.8万人,占全省的1/3,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
 
站在父辈肩膀上的
“创二代”

  作为“温二代”,不,朱立科向记者强调,是“温1.5代”,他说这是温州的经济学家马津龙老师给取的,也叫“创二代”。
  “和第一代温商相比,我们的文化水平高了,但也有劣势,‘四千精神’在我们身上弱了。至于说在今天这个节点上发展得还算可以,那是因为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
  1998年,朱立科的公司没有钱打广告,快要破产。所有的房子都抵押给银行,只等法院来敲门。他们请到咨询公司,建议必须做广告,当时60万元广告费,上海房子估计可以买六套。
  父亲带他去温州都市报,当时叫侨乡报,两位老总原来都是跑农口的,曾经采访过朱明春。“就这样的一次采访,他们对我父亲很尊重。”
  时隔这么多年,朱立科说起这件事,声音里还有不易觉察的颤抖:“我父亲说你看我把我儿子带来,我没钱,但这广告必须打,怎么办?当时打广告必须要先付钱。报纸太红火了,而且侨乡报是浙江省最好的报纸。总编说好,就看你老朱这个人的信誉,你所有的广告费先不要付钱,等你有钱了再来付。你说这是不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包括我后来遇到很多问题,都是父亲带我去找人,说儿子企业现在有困难,你们帮帮他。人家为什么帮我?就是对父亲的信任,认他这个人。”
  “所以说我们这代人不仅要传承父辈的精神,还要传承他们的做法。这是我们这代温商的使命。” 
  这些年,朱立科去国外企业参观学习,觉得他们的“Work when the sun rises, and rest when it sets”理念和温商精神是相通的,说有的老板甚至要工作12小时以上。“我觉得温商想要三代五代走下去,首先得把‘四千精神’传下去,如果传不下去,温商就会没落的,然后才是规范和创新。”

家族企业和现代化管理制度
不对立

  家族企业传承中各种戏码,一直是现在电视剧热衷的内容。
  朱立科也曾有“惊人之举”,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填北京农业大学,第二志愿是南京农业大学,第三志愿是浙江农业大学,都只报一个专业“畜牧”,并且填写不服从调剂。
  他的大学同学告诉记者,当时他可出名了,是温州中学历届以来第一个填农大畜牧专业的。浙江农大的校长亲自到温州来把他招过去。
  听到这里,记者有些怀疑地问,是父亲的意愿左右了你的选择吗?
  他肯定地说:“不,我是自愿的。”或者说,是父亲的“聪明”让他从小对鸡啊牛啊产生了兴趣,有远见地促成了这一切。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初中,他的每个寒暑假都是在鸡窝边度过的。父母忙,平时他跟奶奶住在一起。到了鸡场,就帮着父母喂鸡,抓小鸡,给鸡打疫苗,眼见了父辈创业的艰辛与坚韧,也培养了他对畜牧的兴趣。
  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法。朱立科说,现在不可能再把孩子们抓到鸡窝边上了,他的孩子这一代大多有海外求学经验,思想更加开放,如果没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怎么会吸引他们进入企业?在传承过程中,管理不规范也是家族企业没落的重要原因。只有不断地规范,中国的企业才能富过三代。
  朱立科一直强调,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冲突的,按照现代企业的一套逻辑组建过得硬的团队,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才会超过世界平均数的七年到九年。
  “实际上全世界所有的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让企业延续下去。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避免家族企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而且一家人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难有一个突破点。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要决策某件事就很难,容易耽误商机。”
  他提到福特公司,当中就有几代人是不经营福特汽车的,但公司还是属于福特家族的,他就通过这种现代企业制度找到优秀的经营者。
  “不是说非得把董事长传给儿子,才叫家族企业。能够把企业建成,作为董事会能够选出优秀的人,就是家族企业。家族也不是只有自己家的人,家族这个范围大了,只有open了才有活力,优秀人才才能进来。”

“发展永远大于发财”
  几年前一堂MBA课上,老师出过一道题:假设你离开公司,去一个没有任何通讯的地方待半年,离别时你会对团队说什么?学员们答得五花八门。最后,老师给出答案:这个问题其实是要大家思考,一个企业领导者如何做到自己离开时企业运转得更好。
  这堂课让朱立科深受震撼,竟真的去实践中测验。
  没有解释,没有宣告,朱立科“失踪”了两个半月。一鸣奶吧的店员甚至不知道老板曾经“不见了”。
  结果证明,团队在他离开时能够继续前进。他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几年来的团队建设开始起效。
  “有时候你稍微等等看,可能会失去一点市场份额,可能会失去点利润,就像这次我出去这么久,肯定失去几百万利润了。但我认为发展永远大于发财。你把别人的活儿都干了,你当然多赚了些钱,500万、1000万甚至一个亿,但是你的团队起不来。”
  人都是在试错中长大的。朱立科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父亲让他当技术员,当车间主任,所有的工种都干过,然后去当销售经理,每一步都是试错。错了之后,去思考它背后是什么,父亲给了他一个很长远的成长空间。
  “所以我今天当领导,我也要给员工机会,这就是等待,等等看。”
  他把咨询机构引进来,建起自己的“黄埔军校”,要求全员参加学习,哪怕随意一个奶吧服务员,上岗前也都经过集训。公司还包车把40来人载到广州、深圳、上海,一学就是4天3夜。每天上午8点半学到晚上9点,再自习到凌晨两点多。这种狂热的学习持续了一年多,培养出今天一鸣的一批骨干。
  朱立科有一个奇怪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法,他说你是想现在赚1000万还是10年20年每年赚几十万或几百万,老天是很公平的,你天天赚一个亿,你还想赚100年,做梦去!有时亏点很正常,但你始终相信你的方向,看到你的团队起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还有一句话,大树下面好乘凉,一个企业一个家族都需要有个顶梁柱,但还有另外一句话,大树底下无杂草。好多东西都有两面性,有时候一个领导过于强势的话,部下能力就弱了。所以企业管理有时候要顺应它的规律,只有整个团队有活力有希望,企业才能创造出长远的未来。
狭路相逢勇于亮剑
  “平凡坚持到底就是伟大。”这是写在一鸣公司墙上的一句话,有点像武功秘笈,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朱立科的绝招就是,质量,质量,还是质量。
  他坚持以高价收购优质奶源,2008年还“异想天开”,要把产奶量高、奶质好的澳洲奶牛空运到温州。一时间引来议论纷纷,澳洲牛能在温州养?就算养活了怎么保证品质?422头不是小数目,平均一头3万多元的花费,搞砸了可要血本无归。
  “真是压力山大。”他笑,虽然看起来是引进牛,实际上是改变整个饲养方法和理念。因此要解决的,不只是奶牛水土不服,还有工艺、流程,乃至人员技术、资金运转等一系列问题。
  他没有退缩,而是带领“一鸣”攻克重重难关,试验并创新了“澳牛温养”的先进饲养方式。如今这些澳洲奶牛已经繁衍到第四代,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你要看到的话一定会惊呆,那些奶牛都通人性。”朱立科脸上浮现出说到自己孩子时那样的和颜悦色。
  这件事也应了另一句话,它虽然没被写在“一鸣”的墙上,却写在朱立科的心上。“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他说这句话来源于一部电视剧,“什么叫亮剑?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  这也是父亲一直跟他讲的。他的公司不止一次陷入绝境,“但我始终相信自己能走过,只要我的员工支持我,我的消费者信任我,政府理解和支持我就够了。” 
  现在朱立科又建起了生态牧场,追求高端,绿色。他想把它做成中国牧业的一个示范,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个自然不用多说。还能满足人们对天然食材的要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用挤出的牛奶制作酸奶、蛋糕,不仅能吃到纯天然食品,还能从中体会到亲自动手的乐趣,这对很多喜欢休闲的人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他的“生态”概念,更体现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达到牧场生物自身的生态平衡。牧场试运营不到1年,游客突破11万人,带动所在村60%的农户增加收入。

“四十”不惑,清楚自己
要什么

  改革开放四十年,温州挺立民营经济发展的潮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观,但也历经波折,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
  “温州货”曾一度成为赝品的代名词。全国不少新闻媒体纷纷曝光,批得温州人“脸上无光,心里发慌”。欺骗市场,其结果是失去市场。1993年10月,温州提出“第二次创业”,重塑“信用温州”。
  2003年,温州又一次处在生死关头。发展布局无序,产品附加值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与国际接轨等。如何扬长避短,续写新的辉煌?温州人开始了新的探索。
  “过去是市场一好,盲目乐观,市场一差,盲目悲观,而现在的温商,市场好的时候,会警醒其中的危机,重新思考发展与发财的关系;市场不好的时候,也会看到其中的希望和方向。”从温州工商联副主席李金枢的这番话里可以感受到,历经四十年风风雨雨,新一代温商更加理性和成熟,他们追求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前进的脚步更加稳健。
  朱立科对记者说,你来自山东,孔子的故乡,孔子有句话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也进入了不惑之年,应该有自己的定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
  朱立科的“不惑”,大概就是一个“稳”字。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农经处处长吴宏辉评价,朱立科的一鸣公司成为全产业链中的一个典范,它不是发展最快的,也不是最大的,但它是最稳的。
  作为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朱立科立志实业兴邦产业报国,一定要承担起让农民增收的一份责任,但他又从不肯和别人比快比大,他说只要把今天的事情尽全力做好,就会有很多人支持你。
  他对吃穿不讲究,对住房也没什么概念,但为了抓质量,一鸣公司每年研发经费占销售额3%以上。2013年,他拿全年利润跟IBM公司合作信息化项目,打造智能产业,光是生产设备就要花1.3亿元。这套智控体系包括奶源追踪功能,自动记录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质量可追溯。和他说起这事,他却轻描淡写,“那个已经落后了,今年又投入6000万元,7月份刚刚启动。”
  “其实,只要把客户需求考虑清楚,就自然而然会选择要走的路。”
  他心目中的客户需求,就是不管你是白领也好,蓝领也好,或者是农民工,不管你身处城市还是偏远农村,都需要高品质的产品。
  说到理想,他一下子心很大,一下子又心很小。他说,未来五年我把华东地区做好就足够了,让两亿人喝到新鲜放心的牛奶,然后五年,再五年。但说到企业发展,他好像又有很大的野心,说企业发展就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持久,他追求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