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特色办学树立中医药职教新标杆

2018-10-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沈伟 周庆强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0月,是一所具有60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公立中医药院校,隶属于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办学,与时俱进,在全国兄弟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学校以山东省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对接健康服务业,通过实施“三对接一融合”,培育了“精优宽实”专业群发展特色,完善了“1125”人才培养特色,打造了社会服务特色,丰富了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进一步彰显了“领行业、重服务、促发展”的中医药行业办学特色,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示范引领全国中医药高职教育发展。
  领行业: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学校在建设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全国中医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国家标准(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航作用;建立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一体贯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搭建了中医药职业教育“立交桥”,实现了省内兄弟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引领并促进了区域中医药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重服务:搭建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完善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依托“三个中心、五个基地”,组建了8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大力开展多元化的职业培训、“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技术服务、常态化的科普教育和特色化的健康服务等5项社会服务工程,全面服务于健康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促发展:形成了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布局,打造了“精优宽实”的专业群发展特色;坚持“学生为本、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精技善能”的育人方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逐渐成为政府信任、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成为全国中医药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资源集聚地。
  
  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需求
  彰显精优宽实专业群发展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行业、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追求卓越”的理念,按照“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常态化的专业跟随产业发展调整机制,实现了学校专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同频共振。对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药产业、养生保健产业人才需求,学校开设了中医学、中药学、护理、针灸推拿、健康管理、药品经营与管理等15个专业,不断完善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形成了“服务行业、彰显特色、突出品牌、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
  对接半岛、鲁中、鲁南三大新医药产业聚集区现代医药产业,倾力做“精”药学类专业群;对接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及健康服务业,全力做“优”中医学类专业群;对接护理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着力做“宽”护理类专业群;对接养生保健和健康相关产业,努力做“实”康复保健类专业群,专业优势与特色更加突出,专业影响力显著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精优宽实”专业群发展特色充分彰显。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1125”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山东、辐射全国、融入产业、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了理事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四级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产教融合、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牵头组建了山东省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多元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有效互动,深化了医教协同、一体化育人新机制,形成了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创新实施以“一个平台、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五个对接”(1125)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模式。“一个平台”即搭建一个开放性的集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四位一体的中医药职业教育平台;“一条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两个课堂”即建立学校与企业(医院)2个课堂;“五个对接”即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积极开展“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强调实施订单的三方主体积极性的共同发挥,通过“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目前,学校订单培养班50个,覆盖所有专业,每年订单培养应届毕业生700余人。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铸就社会服务特色品牌
  建立健全引导激励机制,成立了产学研结合促进办公室,组建了8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提升学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依托“三个中心、五个基地”,积极开展5项社会服务工程,全面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中药调剂员、保健按摩师等10余个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开展了山东省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山东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等多项继续教育服务,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继续教育体系,助力学习型健康服务业发展;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技术服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35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90余项;承担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和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工作,起草制定了《山东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中医中药乡村行等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编写中医药科普著作10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博士专家团社会义诊活动,搭建了集“健康查体—评估—养生保健指导—防治”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特色健康服务,打造了惠民生知名品牌。
  近三年,各级社会培训及服务达50100余人次,共创收1000余万元。学校荣获“山东省首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丰富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
  打造“中医药高专”知名品牌
  学校始终把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德育资源,不断强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实施“二元六向七步”中医药文化育人工程,推进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弘扬中医文化,强化文化育人”理念,构建文化育人工程体系,丰富育人手段,凝聚人才培养合力,形成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中医药特色的校园布局和文化特征不断完善。
  学校建立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并被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中医药特色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全方位渗透育人;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优化了校内实训基地环境建设,营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内容,有力推动了“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各专业不断提升专业文化理念、丰富专业文化感知、塑造强化文化物质表征,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引领专业特色发展。
  通过实施“二元六向七步”中医药文化育人工程,建成了“物质文化鲜明、特色活动丰富、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突出”的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了“品优技高”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二元六向七步”中医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工程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2018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春华秋实结硕果,特色育人树标杆。学校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4人,山东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12人;建有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高等职业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1个,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现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