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专家论坛 

2018-09-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实际举措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的殷切期望。论坛旨在加强当代美术理论建设及美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与引领,挖掘培养美术理论、美术评论人才。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希望“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持久地办下去,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希望美术理论、评论界的专业学者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专家智库作用,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一起,团结带领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今日举办,首届就意味着之前不曾有过,是第一次。而这第一次恰巧与改革开放40年这个时间节点重合,因此本次论坛也就具有了回望40年中国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现状,展望未来美术趋势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各种可能,让我们可以在一个学术与思想的高层面去观察它、表述它。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将彰显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理论高度,从而引领这个时代的美术思考。“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山东召开,就仿佛具有一种文化象征性。从山顶上看到的风景,与平地上看到的很不相同,因为它的视野宽阔了,中国美术的现状就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本次论坛所展现的四个板块。我们看到全球化美术主体地位,看到正确判断下的中国美术话语体系,以文化自觉为指向的中国美术现代道路,当然还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美术交流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等。今天的峰会就是留给未来峰会超越的,地理高峰在不断抬升,理论思维在永远生长。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我的题目是“谈主题性美术创作”。主题性创作,在很多人心中就是主题先行,或者当作任务,甚至认为它跟城市化、概念化、假大空、片面歌颂有关联。我认为,主题是作品核心的简洁概括,在座很多从事理论的同行,完成一篇论文的时候,会非常简洁明了地把议题、主要内容、思想见解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美术作品的主题跟这个是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值得影响他人的灵魂呢?通过作品传导审美元素,我们一切精神创作劳动,其内涵都离不开理想、情感和审美价值趋向表达。所以我认为,不存在没有主题的文艺作品,哪怕是最简单的历史瞬间的再现,哪怕是无题作品。所有作品都有主题,都有意念诉求,实际上最小的、最简单的、最随意的作品都有它的主题内容,比如说一抹颜色,几根线条,一组造型,一种说不清的审美图式,只要它具有审美的基本元素,那就是内容。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主题的一部分。有内容就会有主题,即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意念。把直白的表现物象,或者艺术作品中借助表现物象来传导艺术家构思作为主题,也是一种内容的宣泄。我们通常把主题片面理解为说教和某种意识形态,甚至类似当年“文艺思潮”、“红光亮”之类的东西,确实误导一些人。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在艺术作品中尽可能地体现丰富的内容,或者说用有意义的形式承载内涵。   另外,主题性创作是对所要表达内容的限定。通常情况下,主体性创作有明确的内容要求,也可能多数情况下是超越艺术家个体和主观意念的,有一种指向特性。但是也有大量艺术家主动而为积极参与的艺术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生存环境、反映改革开放40年巨大成就,这并不是一种强制行为。主题性创作折射一个艺术家的三观,包括他的思想、道德、理想、审美趋向,最主要是生活积累和关于真善美的追求。一切关乎想象的、创造的、技术的手段统统为主题服务,离开了这些,作品就没有价值可言。但是我们缺失了一块,可以归结为想象力的缺失。   中国艺术家在一二十年中通过群体的努力推动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又能完成上下五千年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中华家园56个民族这样大的主题,我觉得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有这样的责任心,确实赶上了好的时代,但是能不能留下那些真正代表时代的、有价值的作品,我们还需要下功夫。
  许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今天,振兴中国文艺、创造时代高峰,从优秀创作中凝练思想,又依据优秀的理论思想指导创作十分重要。我今天的题目是“重建东方,坚守人文,提升品质”。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境域的时代,是技术图像的时代,也是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应当如何发展,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境域与责任》的长文,着重勾画了文化境域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图像时代与文化精神、时尚娱乐与人文关怀三重交错叠生的关系,提出中国当代视觉艺术面对这样的境域所应坚守的责任与策略。今天的文化发展似乎都证明了这几方面的观点。   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境域与责任》中,我首先分析了本土和西方两种境地和两种历史。我们的文化思考在这两岸穿梭顾盼,构成了中国当时跨文化的语境。长期以来,我们会作出一些关于东方和西方差异性的解释,比如说中国的艺术是线条的、黑白的、写意的;西方的艺术是块面的、彩色的、写实的等。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异性解释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双重简化,造成整体论的误读,认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传统的、旧的、保守的,西方的文化就是现代的、新的、变革的等。东方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按照西方的认识方式来存在,东方的文化往往被作为西方片面的他者形象,来充实一个全球化的文化想象,出现了远离中国现实,图像化、样式化的种种弊端。   《语文》有言:语,论也。《广雅》有言:语,言也。论也:怎么说;言也:说什么。“语”字的双重意涵指明了语言研究的双重使命:研究怎么说和说什么。这种双重的语言研究落在中国传统绘画上就是:怎么画?传统的品味要保持,表现的语言要突破。画什么?不仅花鸟烂漫、山水风流、人物飘逸,更要有当代的胸襟和隽远的心灵。落在油画之类西方植入的语言上就是:怎么画?西方久有研究,我们要借鉴吸收;画什么?显然这是中国人自己的责任和关怀。   多年来,中国艺术界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深刻地洞察到了各种形态西方化的倾向,坚定地立足本土,深根大地,举人民中心之旗,树中国精神之魂,在跨文化的源流中寻找时代根源性的东西,着重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今天这种当代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已经成为我们文艺界的共识,我很高兴看到本届论坛的论题就有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命题。
  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今天大家会集在泉城济南,参加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我的理解是,这个“高峰”不是指我们已经达到了高峰,而是要具备高峰意识,不断朝向高峰。   现在,中国美术的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艺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第一,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美术界和全国各行业、各领域一样,都在通过回顾40年的发展,既找问题,也坚定信念。而回首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剧变,再看美术的创作反映,可以看到还有很多缺口,对现实的关注还有所缺失。第二,在信息时代、图像时代迅速到来的文化情景中,美术形式语言和形象语言探索显得乏力。第三,在越来越频繁的全球文化碰撞与激荡下,中国当代美术话语意识还不够充分,话语力量还不够强势,其中原因在于话语主体在内涵上还不够强壮,不能构成文化的对话。   我们不要很宽泛地谈关于社会和历史的价值判断,就从中国美术现代发生发展历程中,就可以看到例证。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一度对现实主义艺术价值有着整体的怀疑,这都是我们经历过的,特别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同仁来说,可能更是不知不觉地在一种整体价值判断中妥协到一个不能客观、也不能正确的状态,我们在价值判断上有时候掉在一个过分具体的命题上。当然学术可以多样思辨,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今天中国美术所处的时代方位,表达的时代精神,主要彰显的时代主体性等这些大的价值判断上要有新的思考。   论坛的举办不仅是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一起来分析问题,所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把中国美术整体发展引向更健康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建立起中国当代美术话语主体是我们共同的——尤其是美术理论建设的迫切任务。   今天中国美术运用很多材料媒介形成视觉艺术,应不以西方文化逻辑为准绳,同时又进行经验借鉴,最主要是价值判断上不能丧失文化的主体意识,这个方面特别值得讨论。   中国处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中,有文化现实的丰厚度与丰富性,这是机不可失的境遇。有时候理解主体性美术创作,主题可以指具体的主题和题材题目,中国进入新时代是一个更大的主题。社会生活现象的丰富度,生活情感的丰富性,包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以及战胜困难走向前进的中国精神,都是这个时代美术表达上不可或缺的。   第二个,我们在话语建构上的主动意识,需要建立在历史性视野上。首先要有主动意识,才能增强主体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美术应该坚定起主体信念,既可以创造出在当代培育人、感染人、凝聚人心的具有美育功能的作品,更能够成为历史创造,成为真正的传世之作。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我环顾左右都是青年朋友,我太嫉妒你们了,人老了,免不了说老话。孔夫子涉及到艺术问题都说了一些什么?我们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没理解的?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做到?还有什么发展?今天我把儒学和画学不一定对等的学问联系在一起作个汇报。   2014年,北京举办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题目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儒学和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从画作里找到儒学文脉的影响,自觉把握其中的规律与指导——不仅仅是儒学,各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对我们的影响都非常深厚。儒学是一门博学,最有名的理论之一是文以载道,这是合时代、合造化运营的规律。今天如果理解道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关注世界人民命运,首先是关注文化创作,这在山东得到了格外的重视。山东是孔夫子的老家,重教化功能。山东美术家注意载道,但我们深度可能还不够。   第二,讲讲仁学。仁是儒学的基础,是儒学的基本道德。仁的基本内涵包括爱护生命、自然物人格化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山东诗画。我们看山水画家笔下的泰山,莫不是东方理想的寄托。还有于希宁先生的《劲松寒梅》,路璋的《曲阜古道》,蔡玉水的《悼死难者》,张敬会的《矿工兄弟》,都很典型。   孔子“温而立,威而不猛,恭而安”,“温柔敦厚”“温润出玉”“文质彬彬”之说,成为君子之品行。曲阜的画像石,泰山摩崖石刻,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都是山东艺术家的独特表达。山东潍坊木板年画,那个色彩,那个想象,是大家主张的印象美学。   我们讲这些东西都是跟儒学有关系的文化成果,也是山东历史文化的骄傲。古齐鲁同根,鲁如泰岱,齐如东海,齐国的开放创造精神又为鲁文化增添了气魄。传统老派画家李苦禅、郭味蕖、张朋、于希宁、孙其峰成为中国现代花鸟画创新思潮的中坚,这些人物都是山东的。另外还有其他行业的艺术家。   山东美术有它的成绩,也有它的差异。孔子若在,必有同在,会为那些好作品击节甚或不知肉味,但也必因今日画坛之浮躁和江湖骗术而哀叹焦虑。孔夫子一去2500余年,精神永存。儒学正成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精神财富。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曾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去呼吸孔子的智慧。
  张望(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不仅仅看见——新现实主义水墨理念及实践”。这是近几年山东国画界所实践的一个创作理念。   之所以说“新”,是基于“四新”的理念。第一,新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要鼓励以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关怀感知社会、感知自然。第二是新的社会形态。一定要表现最有特征的社会现象,比如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在我看来,之前水墨画的笔墨呈现,基本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进入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笔墨的需求该怎么表达?好多画家都在研究攻克这个课题。第三是新的视觉观察。不同的观察才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或者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笔墨形态。第四是鼓励新的语言表达。   “四新”里面很重要的,要有新的笔墨语言以及形式。我们提出这个创作理念是在2015年成立的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现在看这个追求不仅仅是山东,也应该是全国的。
  孔新苗(山东省美协顾问,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这是一次有分量的学术会议,取得了大会预期的效果。会议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论坛的整体组织、论文评审、观点发布和讨论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第二,参与论坛的学者既有艺术界资深前辈,也有中青年理论骨干,还有尚未毕业的研究生,体现了中国美术人才梯队发展的特点。第三,论坛的四个板块既有不同侧重,又相互联系,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表述。   论坛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协、山东省文联主办,最后半天安排了山东美术专场。刘曦林先生以深厚的学术积累,梳理了中国美术史上山东籍古代书画家的经典之作,也肯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籍美术家的创作能力。王力克先生回顾100年来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以30年一个时段,分析了其变化节奏和特征,给我们很大启发。其他专家各有精彩论述,我受益匪浅。粗略总结,不能尽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