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乡村的空房

2018-09-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坊间纪事
    □ 马 卫
  行走在乡村,房比人多,而且大多是空房。
  有的崭新,一楼一底,白墙红砖,铝合金玻璃窗,不用问大多是婚房。可是,地坝的杂草比人高,屋边的果树,不是有病虫,就是乱枝横斜,糟成一团。至于像野玫瑰、黄花、扁竹叶这样的花草,或枯死,或萎蘼。
  我在都枥村这户新房前,久久不愿离去。对同行者说,我们租来避暑,或用来读书写作。可是,没法联系到主人哟。行了约半里,才见一座院子,一位老大爷坐在院门口的石条上,我们上前问候。老人家热情得不得了,硬要我们坐下,去烧开水喝。
  我们问这户新房是谁家的呵?
  何大春家的。
  人呢?
  听说在浙江打工,已两年没有回来了。当初修这房,公路不通,要驴子驮料,成本高着呢。打了五年工,才修起新房,娶上老婆。
  可他没有住呀。
  老大爷呵一声,谁说不住?打工打老了,总要回村的。
  总要回村的,农村,是农民最后的依附。房子,则是一户人家存在的象征。
  在毡帽山,离村部并不远的林丛中,竟然有一栋完整的房子。主房一楼一底,还有两间厢房。用石条子砌了院墙,院门却洞开。我拿着根木棍在手,这是乡村出行的经验,一则防狗,二则防蛇,三则可以支撑休息。
  我和作家老李徐徐探进,结果没有人。我们大叫,仍然没有人。再细看,地坝显然好久没收拾了,已长满了乱草;摆着的几只木凳,也灰扑扑的。没有鸡,没有狗,没有猫。显然,好久没有人住了。
  略懂风水的老钟看了看,然后说,好风水啊。
  我不太喜欢谈这个,什么左青龙右白虎的,没有新意。当然,从农村长大的我,还是略知选房基的一些要素:要有水,农村没有自来水,所以房基旁一定要有泉水,或小河沟,保证水源;地基要坚实,最好是硬山上面,防滑坡,因为以前农村修房,是不打基础,更无钻井铸圈梁一说,最多墙基砌石条子;后面不能挨山太近,怕山林滚石或泥石流;要平,有个地坝能做红白喜事。这房基完全达到了上述要求,可是却被主人白白遗弃了。
  在村部倒水喝,才问明白,这家人已在镇上买了房,这老屋,只是在最热的七八月份,主人才回来避暑。
  我说,这样闲着不是太浪费了?
  回答我的是村文书,一位脸上雀癍累累的少妇:不闲着咋办?卖不脱,更没有人租啊。
  这是事实,别说租给别人,请别人来住都没有人情愿。
  有一次在沙湾村,看到路边有三幢房,一模一样,才新建几年,都空着。我问一位大妈,这是谁家的房?
  她说,是她三个儿子的。
  他们都进城了?
  都在城里买了房。
  这房空着?
  对。我是给他们看房的。
  老人说这话时,显然有些得意。
  在农村,修得起新房是种骄傲。老人家仨儿子能修起新房,所以即使空着,也是荣耀。
  我只能内心苦笑。
  没有精确统计,但我看到的农村空房,至少占五成以上。特别是些80、90后夫妻,差不多都在外地打工,连孩子也带走了,这房不空不行啊。城市化、集镇化、新农村建设,但农民这个身份,对农村的房屋,仍然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不敢肯定,在城市能不能立下根,在集镇能不能扎住脚。有了农村的房,万不得已,混不下去的时候,有个退路。回去,有房,就有家。再种啥吃啥,日子能过下去。
  社会在变,但农民心中的乡愁没有变:一幢房,一个婆娘,一群孩子。房子居然排在第一位,因为没有房,就没有女人愿意嫁来。修房,是生为农民的必须建设,哪怕砸骨熬汤,残损生命,也不得不进行。于是,现在的农民,先是打工,然后在老家修房,成家,再进城或集镇买房生活。当然,这样的结果,难有积蓄,但又不得不如此。乡村的房空着,但心里有根,那是家,那是家乡;城里的房住着,但还是像客,不知哪天又要远行。
  乡村的空房,是农民的心理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