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舜风荡荡气脉盈

2018-09-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傅绍万
  孟子赢得世代景仰,因为他始终坚信人性善,一生矢志不渝,奔波于提升人性向善的路途。一次,一个叫曹交的人请教他:“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乎?”孟子的回答斩钉截铁:“然”,还告诉他,只要去做,也完全能够做到。这个话是否说得过大、过满,有点不太靠谱?实则,它如一记棒喝,一语说中尧、舜精神文化的鹄的,说到了做人做事的大关节,讲了个治国安民的大道理。
  尧、舜是远古时代的两位帝王。尧为陶唐氏,又称唐尧,舜为有虞氏,又称虞舜。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最推崇的帝王就是尧、舜。他夫子自道,说自己“述而不作”。述什么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按照孟子的说法,“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是指纵向的父母、子女关系,弟,是指横向的兄弟、姐妹关系,尧、舜之道至高至大,怎么能说“孝弟而已矣”呢?因为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泰山之重,它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历史上一代代帝王,自诩以孝治天下。
  查《尚书》《史记》等信史,关于尧的记载,找不出多少“孝弟”的事迹。但从《尚书》首篇《尧典》关于尧帝治国的规章中,可见孝在其中所占的位置。这个规章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就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使家族和睦相亲;第二步,“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就是把社会、百姓治理好;第三步,“协和万邦”,做到天下万国和平共处。由此可见,尧的治国规章以家庭为细胞,以修身齐家为基础,其中孝的作用不言自明。此外,作为尧选定的接班人、继位者,舜被推荐、被尧选中,是“以孝闻”,从这个角度讲,孟子对“尧之道”的评价是没有疑问的。舜是今山东诸城人。济南及其周边地区是他重要的活动区域,这里关于舜的传说和遗迹众多。像“舜耕历山”,历山就是千佛山,千佛山上的大舜石图园,与舜祠遥相呼应。九根八米高的四棱石柱,组成石图园主体架构,古朴厚重,沉雄大气。取材秦汉壁画、砖刻和马王堆帛画的石刻图案,配以引自古籍信史的文字,生动地展示了舜的生平事迹。舜是一个大孝子。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早亡,父亲偏爱后妻生的儿子象。“父顽,母嚣,象傲”,他们合起伙来虐待舜、折磨舜,甚至还要杀害舜。但是,舜并不以此不认父母,抛弃父母,更不会仇视父母,他始终记住自己作为儿子的角色定位,顺事父母,“日以笃谨”,巧用智慧,化解矛盾, 终于感化了父母和弟弟。舜登上帝位后,回去看望父亲,恭恭敬敬,儿子还是那个儿子。他在治国中传承尧的遗产,发展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典,孝的内涵就更全面、更合乎情理了。
  人人都有父母,都面对一个孝字。在这一点上,一个普通人,完全可以做得像舜一样好。这样的事例,在城市、在乡村,在富裕的家庭、在贫困的人家,在文化教养高些或者低些的人群中,随处都能见到。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女儿,和患有疯病的妈妈相依为命。疯妈妈失去自理能力,随时都要有人看护。一时不留心,她便来到垃圾桶前翻腾垃圾,弄得满脸污秽,肮脏不堪。外人不了解内情,有人当面指责女儿不孝。女儿默默忍受着委屈,吞下泪水,一次次耐心地哄着妈妈回家。这位岁数并不太大的女儿,身心劳悴,已是白发满头。这个故事,又改变了另一对母女关系:这位母亲太自我、自私。女儿正怀着身孕,需要多休息,少劳累。但是,她要买房子,就让女儿跑遍全城为她看房。女儿拖着笨重的身子,照妈妈的要求做了。她要回趟乡村老家,又让女儿开车送回。女儿和妈妈商量,能不能让家里其他人代送?妈妈一听,顿时哭天嚎地,说女儿这么不孝顺,不想活了。女儿无奈,只好开车送妈妈回家。因为长途颠簸,女儿流产了,这引发了女儿对妈妈的怨恨。但是,见到疯妈妈母女那个场面以后,女儿反思了:我应该知足了,要好好对待妈妈。因为我的妈妈不疯不傻,生活能够自理。若是像那个疯妈妈,不是照样还得照顾她吗?那是自己的亲妈啊!这个故事口口相传,像一股春风吹拂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我想,这两个有着严重身心缺陷的妈妈的女儿,不是和尧、舜一样伟大的人吗?
  中国几千年传统,齐家讲孝,把孝推及社会,就是对国、对社稷,对君主尽忠,“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盖事君之忠,即事亲之孝也”,这也是历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良苦用心所在。需要明确的是,忠包含两个方面,一指君主官吏忠于人民,二指官民忠于君主,决非仅指臣民尽心事上。君主臣民关系,同样需要摆正。孟子害怕后人打着他的旗号贩卖私货,以先见之明,告诉人们: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君臣关系怎么处理呢?“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清了孟夫子的“阴谋诡计”,要把他请出孔庙,因为“反动派”太强大,只好以删《孟子》作了个了断。封建时代,国属一家一姓,维系国家、代表社稷的是一个个君主,但儒学中忠忱所托的对象,大半是一种国家和社稷的人格化,而并不尽在时君的一人一身。君臣关系,平等占着很重的分量,也给臣子留有正君的极大空间和权利。这才是忠孝及其关系的不易之理。这些道理,柳诒徴《中国文化史》,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中阐述得异常分明。但是,进入满人统治的清代,君臣、君民关系变成了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忠孝也就完全变了味道,糟粕的成分越来越多,这是需要分辨清楚的。比如清宫剧里,匍匐在主子面前,臣子一口一个奴才,主子显得多么荣耀,多么心安理得!刮垢刨光,正本清源,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才能气脉充盈,生命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