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机化水平达86.99%,社会化服务催生托管模式落地——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样本

2018-09-14 作者: 张忠德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忠德 报道   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机化水平高达86.99%。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宋弢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农机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装备支撑、技术引领、人才培育、劳动替代等作用,是农业有奔头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99%,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智慧化的服务体系,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形成了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农业机械化实现全程覆盖
  不久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的青岛宝红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宝,又度过了一个轻松夏收,“我们合作社流转的300亩土地今年全部种上了小麦,三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收割。”
  青岛西海岸新区耕地面积为83.8万亩,小麦、玉米、花生是主要农作物。近年来,围绕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西海岸新区在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这六大环节,通过政策导向和精准补助,补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了农机装备的全程覆盖。
  据统计,2015年至2017年,西海岸共争取上级购机补贴财政资金3495万元,补贴各类机具3343台,农机总动力达85.39万千瓦。“目前,新区的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可以达到91%,这意味着从播种到收获实现一条龙服务,基本保证粮食作物‘不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机局局长张相年告诉记者。
  在提升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农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占比激增,尤其是蓝莓、水蜜桃、葡萄,甚至北方并不常见的火龙果都出现在了西海岸新区。
  作物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农机化新课题,以蓝莓为例,西海岸新区是江北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采收需要大量劳动力,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我们镇共有8000亩的蓝莓种植面积,采收蓝莓每人每天成本超过100元,据估算,每斤蓝莓的人工成本就得一块多,这就造成蓝莓种植户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低。”六汪镇农业中心主任李成文介绍。
  目前,西海岸新区也在积极探索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尤其是在植保环节,自走式打药机械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的首选。“以30亩的地块为例,传统的打药方式需要4个劳动力5天时间,而用自走式打药机械只需一天时间就能完成。”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机局管理科负责人赵伟告诉记者。
搭建社会化智慧化服务平台
  几年前,农机手们带着农业机械“南征北战打游击”的场景蔚为壮观,青岛勤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姜永战就曾经是其中的一员,如今的老姜却拿起了扳手,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机专家,老姜改装的一些农业机械甚至得到了生产厂家的认可,还邀请他去厂家提供技术支持。
  而促使老姜从“打游击”到“扎根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海岸本土农机合作社的迅猛发展:目前,西海岸新区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52家,其中全国农机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3家、青岛市级示范社10家;合作社成员人数2820人,拥有农业机械6632台,服务8万余农户;年作业服务面积达160万亩,占新区主要农时大田作业面积的70%;机械植保合作社11家,拥有高效植保机械638台套,年作业面积57万亩。
  如何为这些本土农机合作社做好社会化服务,成为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农机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像老姜这样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农机化技术的带头人,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法宝”。“我们合作社有一个农机大学堂,一次可以帮助培训农机手260人。”姜永战告诉记者,像老姜这样的农机合作社培训中心,目前在西海岸已有7处。
  此外,西海岸新区还依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机推广站建立了全程机械化技术指导小组,为推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在宝山镇、六汪镇、大场镇、海青镇等15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了绿色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作业等六大示范基地,有效地开展免耕播种、粮食烘干等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西海岸新区正在打造一个名为“西海岸新区智慧农机云平台”的“互联网+农机”物联网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作业机械、作业环节和生长过程的全覆盖。
催生农业生产托管新模式
  “以前种麦子,2个人加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天顶多种2亩地,人工就要200块钱。如今,我们用小麦免耕播种机种地,一天能种一百亩地,全部成本才1000块钱。”宋宝告诉记者,在耕种收领域采用机械化作业,比传统种植作业成本下降三成,一亩地增产两成。
  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农业和农民带来了多种新尝试和可能性,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的应用,在西海岸新区,一个名为金丰公社的企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土地托管模式就是一种农业生产的保姆式服务,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粮食的销售,全链条都交由我们来管理,农民无需投入,每年每亩地能够收入380—480元,腾出的劳动力可以打工和从事其他行业。”金丰公社青岛地区负责人徐亨敬告诉记者,为保证托管的质量,金丰公社会与社员农户签订协议,除不可抗力外,保证收成不低于去年的同期水平。
  而能让这种托管模式落地的最大优势恰恰就是农机化的运用。徐亨敬介绍,现在公司已采购了2架植保无人机,20台植保机以及花生收获机等高端农业机械,目前新区已有6000亩小麦交由他们来托管,针对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农田,全程机械化可以弥补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短板,每亩地的成本可以降低40—50元,实现增产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