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才

让学生爱研究懂研究会研究

2018-08-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王 静
  
  “研究生面试时,‘考官’更注重我们对实验操作的独立掌握和实验细节的充分了解程度。我很幸运,从大二开始,就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进行过系统的训练,考研时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顺利了。”已经被中国科学院录取的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齐会涛说。
  在山东农大,像齐会涛一样在本科阶段就参与科研的学生还有很多。学生们懂得怎样去学习和实践,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究中,“会研究”的习惯逐步养成。
强化基础: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学校副校长王振林介绍:“学校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在参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明确应该‘学什么’。”
  山农大设立了“齐鲁学堂”,农学院、机电学院等分别开设了“金色农华”创新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班”,为大二学生选配科研指导老师,同时根据学生兴趣,积极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组织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等不同层面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训练项目(SRT),鼓励有科研创新兴趣的学生提前参与科研工作。已考取中科院遗传所的2014级种子(1)班学生田华阳,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大二时,田华阳开始系统学习专业课。学《植物营养学》这门课时,田华阳对氮素章节的固氮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积极查阅关于固氮菌的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掌握了各种文献数据库的使用。当时正值SRT项目申报,他带着实验思路找到学院的封德顺副教授,与封老师交流讨论后,开始设计和运行自己的实验。“我参与的‘小麦去雄授粉’‘锈病接种’等助研实践活动,极大地锻炼我的动手能力,是我完成实验的重要环节。”
  “本科课堂上,老师注重的是教给解决问题的知识,而科研能够帮助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更重要。”谈到上课和科研的关系,田华阳深有感触。
注重创新:
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实践教学,是山东农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这一研究成果,山东农业大学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学校推行“三田两地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有机衔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考研就业能力显著提升。
  园艺学院2014级果树学专业的邓应龙,来自云南省会泽县。怀着对园艺专业的热爱及对花卉的痴迷,一入学就组建了创业团队,带领队员研究“南花北引”,将家乡的月季鲜切花品种带到山东,探索如何能够在北方培育出最好的品质。邓应龙跟随学院邢树堂老师研究这一技术,并成功申报和主持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优质月季鲜切花生产销售与精准扶贫。
  今年,邓应龙顺利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观赏园艺的研究生,继续研究月季的分子发育机制。
提升认知:
让学生知道“干什么”

  “我对专业的喜爱源自入学时参加学院的‘触动科学’活动,第一次见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从此对专业有了浓厚的兴趣。”植保学院植保专业的田梦君回忆。今年,她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
  正如田梦君所说,学生的专业认知来源于入学专业教育。每年新生入学时,各学院抓住新生专业心理适应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形式各样的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实现高中到大学角色的转换。
  林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外林场认知,培育学生“学林爱林”意识,机电学院的“开学第一课”是考察机械类企业,食科学院的学生去企业生产一线感受“食以安为先”,生命科学学院的Open Day让学生在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触摸科技前沿,信息学院的学生去软件开发和测试实训基地了解专业发展前景……通过各具特色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同,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明确专业目标、构建专业信念,让学生对学科的发展前景、应用以及学科特点有全面的了解。
  “说到底,我们的入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和‘干什么’‘怎么干’,让学生全景式了解专业的地位、作用和前景,对自己的发展明方向、定目标、聚力量。”副校长王振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