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山顶村自发组织,主动出让土地,村民同施工队一起修通一条连接四县的天路——

道路通了,富民就有出路了

2018-08-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嵩山天路如舞银蛇。
  □ 本 报 记 者 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 刘瑞华

  嵩山位于临朐、青州、沂源、淄川四县交界区处。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五道山梁夹着三条深沟,境内11个中心村、31个原建制村,2.1万人藏在大山“腹内”。过去,嵩山人出山只能翻越环绕的群山,遇到雨雪天气,要想走出山里,更是“难于上青天”。山里盛产的瓜果运不出去,外面的农资也进不来。
  重峦叠嶂的群山成了横亘在村民致富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如何让乡村振兴之花在这里绽放?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百业兴”。2016年,嵩山搭上县里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车。嵩山人决定从最难啃的硬骨头下手——7个山顶村开始沿线修建西部环山路。这些环山路因地势高险,蜿蜒曲折,施工难度大,被当地人称为“天路”。
  2016年12月,承载着嵩山几代人期盼和梦想的“天路”工程开工建设。带着早日走出大山的信念,村民们自发组织,主动出让土地,移除地面附作物,同施工队一起拓路基、挖碎石……一年间,总投资3700万元,全长55公里,总面积46万平方米,横跨全省海拔最高村淹子岭村、临朐第二高峰摸云崮,穿越桥头林区和“江北最大水杉林”崔木林区,惠及10个建制村13500多人,平均海拔700米的“天路”建成通车。凭借其强大的近因效应,这条路把沿线的绿水青山串珠成链,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道路通了,出路就有了。淹子岭村的蜜桃、佛手瓜等农产品再也不愁“嫁”了,黄谷村的黑小米从深山走向全国了……一个个因路而摆脱贫困的故事犹在耳畔,更具时代特征的创富模式已随“路”潜入:一波波游客涌来,自驾游带来的“后备厢经济”让村民开启了营商头脑,开起了小米、熏腊肉、土鸡蛋等土特产门店。培育田园采摘、休闲农庄、户外露营等旅游新兴产业,极大活跃了城乡经济交流,推动了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
  道路通了,资源活了,高水平的农村产业布局得以实现。得益于对内对外交通的优化,嵩山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引导村民发展蜜桃、猕猴桃和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盘活万亩丘陵资源,实现“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赚”,真正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划得来!”黄谷中心村曾经的贫困户国成忠算起去年的收入账,8亩山地流转费1700多块钱,打工挣了1.5万元,蜜桃还有3000多块钱的分红呢!
  伴随着临朐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进程,“天路”被赋予更多内涵。沿路而行,满目苍翠绿无涯,嵩山无处不逢花。因地制宜,嵩山依托本地主打的苗木花卉产业,充分利用“山水林岭村”等生态旅游资源,在山上广泛种植侧柏等生态林,在山下种植嵩山蜜桃、猕猴桃、佛手瓜等经济林,形成“南北纵深10公里的旅游观光带”。
  “每年四月底,万亩桃花盛开,大批游客观山赏花,等到花谢果熟,游客又可采摘瓜果,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的全产业生态农业链条。”嵩山生态旅游区党工委书记夏树英说,下一步嵩山还将实现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打造品质型高效生态农业样板。
  路好地生金,项目沿路兴。在嵩山,天路成为了整合资源的平台纽带,串联起了总投资76亿元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淹子岭高山房车露营基地、总投资1亿元的龙潭湖露营公园二期工程、投资8000万元的周家山顶和和度假村项目、投资1亿元的净心谷高端旅游度假项目等特色项目,与特色农业一道,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经济产业带。
  美丽乡村寄乡愁,日益兴旺的乡村旅游,将原先在外务工的村民源源不断吸引回来。看到家乡通了路,乡亲们都吃上了“旅游饭”,去年,在县城“飘”了6年的朱家坡村民孙启伟毅然回村,拿出全部家当开起了农家乐。“我们主打原生态,‘房屋脊上挂山货,客人来了凳上坐’,一桌‘十二八’让更多游客体验我们当地的特色。”孙启伟说,开业当月,就接待游客1600余人,净收入小两万元。青山绿水间、崇山峻岭中、梯田纵横处、村落交错旁……放眼嵩山大地,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天路”化作“自然风景线”“科创产业线”“生态富民线”,龙舞大地,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畅途,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带来了人气、财气。实践证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