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乡村振兴看滕州

2018-08-12 作者: 张环泽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通讯员 魏锋 徐琦  
  本报记者 张环泽
  
  7月30日,记者在滕州采访了解到,该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家园。
合作社建起“中央厨房”
  李国,在滕州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他的正德康城蔬菜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提供安全营养校园配餐的专业平台,在它的“中央厨房”,产业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7月29日,记者看到,一台包子机一小时可生产7800个包子,一条68米长的洗碗设备只需4人操作,而从新鲜馒头出锅到摆上学生餐桌也仅需2小时:“蔬菜采摘后营养成分每个小时递减5%到10%,中央厨房建在田间地头,采摘完菜之后,直接进入中央厨房进行加工,然后再冷链输送到餐桌上。通过我们流程再造,我们1500个农户的农产品保证12个小时之内送到5万个学生的餐桌上。”
  一头连着学生餐桌,一头连着农户基地,在餐桌端,由“中央厨房”的国家级营养师制定科学食谱,而在田间,“中央厨房”跟合作社签订协议,提供种苗等生产资料,回收合格的农产品。
  羊庄镇宋屯村走出去的青年刘超,在侨兴集团ODM海外手机事业部任总经理,放弃百万年薪及股份回老家当农民。他创办了滕州市问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搞大樱桃种苗研发、有机种植、生态观光农业等业。目前,高标准建设了1000亩优质大樱桃基地,注册了“鼎樱庄园”商标。同时,以工业化标准从事农业生产,以科技改造提升传统种植模式,向农产品电子商务延伸,果蔬从原产地采摘到一线城市终端客户只需要24小时。
  像李国、刘超一样,越来越多懂现代农业、懂运营的知识型年轻人,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六产”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滕州通过建设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的载体、现代农业技术装备集成的载体、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载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推动农业生产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田园。以丰谷云农、云岭田园、鲁班小镇、古薛农业公园等为建设重点,建设了10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大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锦天农业等为重点,创建了10个美丽田园综合体。
孔子学堂书声朗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刚入洪绪镇郝洼村,悦耳的诵书声就越过一座院落的墙头,飞出院来。这是小学生们利用暑假在该村新建成的孔子学堂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据介绍,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滕州市很多村子建起了孔子学堂。
  张汪镇大宗村枣庄经济“第一村”,这里的村民结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在“五一”或“十一”,而且是集体婚礼。没有了各家各户操办喜事的铺张浪费和攀比之心,也少了刺耳的鞭炮声,但多了村民的祝福与喝彩,传播了文明新风尚。
  与其他村庄相比,大宗村还有一个“另类”之处,那就是村里在废弃河坑上建起村民公祭堂,满足了人们的治丧和存放骨灰的需要,田里造坟至此根绝。
  村党支部书记宗成乐说:“自打有了这个公祭堂,村民办理丧事简便多了。有句话说得好,厚养薄葬方为孝。让老年人在生前的时候,得到多一点的关心,多一点的物质保障,才是真正的孝顺。我们大宗村每年定期组织村民学习中华孝文化,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爱情怀,教育村民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孝道。每逢节日,我们都为老年人庆祝节日,不仅给老年人发放节日礼品,还请老人们吃‘长寿宴’,让老人能有一个愉快的晚年。”
  如今,孝亲敬老正成为一种精神,流淌进大宗村村民的血液里。
进城农民又搬回村了
  西岗镇东王庄村是滕州市 “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镇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全村共有217户、758人。村两委按照把环境做美、把服务做细、把文化做深、把产业做强的建设目标,打造了一个让本村人幸福、外村人羡慕的村庄,并获得省“美丽宜居乡村”称号。  
  走进东王庄,这里房屋规划整齐,道路宽阔平整,路边的绿化苗木或花团锦簇或青翠葱茏。漫步村中,乡村记忆馆、文化广场、景观湖、图书阅览、超市、卫生室、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记者者发现,这里既有城市小区的所有功能,又有着乡村生活的恬静。村党支部书记单新民说,最近这几年村子环境好了,3户进城的村民又陆续搬回来了。
  70多岁的王维亲是一位退休教师,之前一直在城里居住,现如今又搬了回来:“现在村里环境好了,邻里之间也融洽和睦,诊所、超市、图书室都有,生活起来也便捷,住这里比住在高楼上舒服。” 
  据统计,在全市的1250个行政村中,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的就有1013个村。从今年开始,该市实施美丽乡村攻坚行动,力争通过3年努力,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