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别把“痕迹管理”的经念歪了

2018-08-08 作者: 张永健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永健

  现实中,许多“痕迹管理”被异化成了“看材料管理”,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不是看“结果”好不好、“成效”有没有,而是看“材料”全不全、美不美。这种“不看结果看材料”的“痕迹管理”,实在是变形走味、弃本逐末。
  “痕迹管理”本是抓工作落实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工作过程的一部分,然而,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却把“痕迹”当结果,奉行“痕迹主义”,把好好的“痕迹管理”经给念歪了。
  “痕迹管理”是指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间隙或空白死角地、缜密地进行工作记录,其最大优点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有关工作情况。
  上级对基层实施痕迹式管理,主要目的是杜绝基层干部弄虚作假。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却把“痕迹管理”经给念歪了。有的基层单位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对制作验证痕迹的材料可谓绞尽脑汁:相关材料内容环环相扣、相互印证,材料形式图文并茂、华丽精美,材料数量更是满满当当、堆积如山。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痕迹管理”已经演变成了“看材料管理”,上级对下级检查和考核的依据,不是看“结果”好不好、“成效”有没有,而是看“材料”全不全、齐不齐、美不美。这种“不看结果看材料”的“痕迹管理”,实在是变形走味、弃本逐末。
  为什么好好的“痕迹管理”经,到基层就给念歪了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上级在“掩耳盗铃”。明明知道基层的档案材料是为了应付检查东拼西凑甚至是伪造的,并不能代表工作实绩,却还是把这些档案材料作为考核依据,以资料全不全、美不美给基层打分。这种考察方式,非但没有让相关工作在基层落实落地,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基层干部“搞形式”。有的是基层在“敷衍了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工作杂、任务重,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应对上级检查和考核,有时也只能选择重“材料”而轻“成效”。“好烦其令”式的工作安排、“包罗万象”的工作清单、“细之又细”的考核细则,让很多基层干部成了“提线木偶”,忙于应付完成上级的“规定动作”,难以主动开发形式多样的“自选动作”。
  但不管是上级还是基层,更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为了在考核中让自己有一个所谓的“好成绩”,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看得见的考核“材料”上做足“文章”。殊不知,材料制作得再精美、上级检查再满意,群众没有获得感,这样的“表面文章”也只能是“无用功”,是不能令人民群众认可的。
  过度的“痕迹管理”就变成了“痕迹主义”,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劳民伤财,没有实绩。基层为有个好的“成绩”,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得不抽调大量人员做好各项工作的“痕迹”,甚至还要补录“痕迹”,这势必影响为群众办正事、办实事的正业。浪费精力,降低效率。基层干部疲于应对上级检查,为留痕迹而忙碌,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常常感觉不堪重负,工作没有效率。长时间为“留痕”而工作,消耗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形成了敷衍检查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不但影响基层干部形象,还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如何刹住“痕迹主义”之风?
  优化基层考核评价体系,降低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要不断完善和建立更加科学的基层考评体系,弱化对材料的考核,减少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坚持以结果为导向,强化基层实际成效。上级单位要多下基层考察调研,多看看基层的变化,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以基层干部干出的实际成绩为考核依据。
  提高干部能力素养,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政理念。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整治形式主义之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鼓励干事创业相统一,一方面为基层干部卸担松绑,一方面坚决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良作风。要提高对基层干部的“信任指数”,对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程序要求严的工作,应当适当留下工作痕迹以备检查;对其他工作,则可以设置科学简便的评判机制检验工作成效,让基层干部不再为“留痕”绞尽脑汁、奔走忙碌。一句话,工作是否落实、落实效果如何,尽量让结果来说话、让一线来见证、让群众来评判,努力避免出现材料与工作“两张皮”的情况,把好好的“痕迹管理”经给念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