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临淄:久久为功致力乡村振兴

农村建设由“千村一面”转向“各美其美”

2018-07-22 作者: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张继才 王聪颖

  初夏时节,行走在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的大街小巷,整齐干净的柏油马路、鲜花绿植掩映下的青砖黛瓦、随处可见的精美文化墙,构成了一幅最美的乡村风景画。
  “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从改变农村面貌的‘五化’工程到改变生活习惯的旱厕改造,从村级事务‘五代理’到合力救助帮扶,历届临淄区委、区政府坚持不做‘盆景’、营造‘森林’,开展了系列民生工程,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说。
  “咱农村现在越来越美了,也越来越有品位了。”望着家门口黛青色的柏油公路,再想想十年前村里的模样,西单村村民李光深有感触。十年前,西单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村里连条像样的公路也没有,垃圾、柴火随意堆放。2009年开始,临淄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实施农村“五化”工程的意见,展开了以“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农村“五化”工程,政府投入1.3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亿元,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临淄农村在全市率先全覆盖实现了水泥路面、绿树鲜花、干道路灯、文明墙绘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农村跟城市一样干净整洁、比城市更美丽宜居。
  2010年起,临淄区还连续4年组织区大班子成员、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村居“五化”进行观摩点评,做到每村必到、每街必看、实名评议、现场排名,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
  临淄区推行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模式,解除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之苦;农村供水合源并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能不能变得更美好”成为38万临淄农村人关注的问题。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让群众满意为标准,更加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坚决兑现民生承诺,持续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农村建设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转变。”宋振波公开承诺说。
  承诺很快变成了实干。继在全区全覆盖实施“五化”工程后,临淄区开始将目光转向农民庭户小院,将目光集中在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旱厕问题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5年,临淄区全面展开了农村“旱厕”改造工程,“各级财政补助后,老百姓几乎不用花钱。”如今,临淄区早已完成了6万户农村“旱厕”无害化改造,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健康指数。
  “看病难、看病贵”是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临淄创新区域医联体模式,全力推进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探索出了分级诊疗新路径,大幅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该区将“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投入8000万元,对全区400余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提升;建立起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救助帮扶机制,不让一户困难家庭无助;移风易俗工程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身边好人”选树活动,无缝隙覆盖全区38万农民。
  自2008年以来,临淄区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摆在突出位置,压茬实施了几十项乡村民生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 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模式变革,大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临淄也作为“样本”在淄博市进行推广,2013年和2017年,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现场推进会、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先后在临淄举行,向全省、全国展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临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