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五载锋芒显 齐鲁青未了

——山东美术馆第五届“青未了”展览侧记

2018-07-20 作者: 胡敬爱 来源: 大众日报
  第五届“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展览现场
  “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五年来,社会文化环境和艺术创作的方向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人们对艺术的定义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当代语境下美术教育的思考和对青年艺术家创作状态的探讨。五年来,通过“青未了”展览可以感受到青年学子对时代叙事的敏感度和强调个性的创作态度,给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也可以感受到我省学院教育在某些层面上的改变和尝试。学院教育培养出的美术新人,代表了未来美术创作的方向,通过对他们的扶持培养,可以为山东美术储备未来力量。
  本届“青未了”展评活动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在全省各高等美术院系支持下得以顺利进行。展览自6月30日开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7月13日在山东美术馆国画教室举行了“第五届‘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颁奖仪式暨‘青未了’五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就“青未了”五年成长之路进行回顾总结,对其取得的成绩、凸显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学术研讨。
山东美术馆“搭台”各高校“唱戏”
  此次展览为我省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学院与社会之间比照、交流的平台,也显现了当下美术教育的经验和误区。把美术教育问题放到一个公众平台上去展示、讨论,使社会了解当下美术教育的真实状态,展现我省艺术创作的生态与面貌,探明未来美术创作的方向,这些成为把握和调整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和依据。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刘大力说,如果没有“青未了”展览,我省美术教育的状况、各个学校毕业展览的水平,就没有相对清晰综合的比照,同时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质量、教学状况也缺少横向的比较。山东美术馆为我省各高等美术院校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比较的平台。五年来,各高校在作品质量把关上投入的精力逐年增多,作品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青年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工作,逐渐呈现个性化的创作面貌。
  作为推介年轻一代艺术人才和考察艺术教育实践的平台,“青未了”已成为展现我省高等美术教育水平与特色的最具影响与活力的展览品牌。我省各大艺术高校积极将自身的办学主张、专业特色和审美特质进行展示,必将更好地带动和引领学生的创作意向,促进各高等艺术院校在更高层面上对教学定位、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交流、借鉴和促进,无论从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还是文化驱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持新人,挖掘未来艺术“潜力股”
  山东美术馆搭建平台、举办展览是活动的外在形式,“青未了”作为一个具有学术性、推介性和延展性的展览,核心是扶持美术新人和推动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关注、引导和梳理青年艺术生态,具备前瞻性目光是山东美术馆一直以来的主张,之前曾策划举办过多种类型的青年艺术展和活动。“青未了”展览作为山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品牌,为山东美术发展推进储备力量、使众多初出茅庐的青年美术学子被社会认知是其策展初衷之一。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书记柳延春说:“大部分青年美术学子不为人所知,但是年轻人在美术创作上有极强的创造力和充沛的精力,发展空间很大。渴望被认可,是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心声。通过评审和奖励机制,使最终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得到专家和评委的认可,在山东美术馆这一专业平台上展示自己,他们会更加有信心、有方向地继续探索审美观念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多元性,探究艺术本质与艺术发展的规律。”
  今年,主办方为完善青年美术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鼓励青年人突破创新,根据“青未了”品牌特性,在奖项设计上进行了调整。“奖项不再设一、二、三等奖,增设‘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有意突出青年毕业生在创作上的特点,这对于美术学科的发展应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孔新苗说。高校毕业生在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等方面相对欠缺,在作品质量和完成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经阶段。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表示,“青未了”新设“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就是要从新锐的视角挖掘青年的当代探索精神,鼓励年轻人创新,并提倡全新的展示方式。
  “青未了”历经五年打磨完善,在扶持青年美术新人,关注艺术院校的艺术力量,激励青年探索创新等方面,越来越好地实现了策展初衷,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用,成为高校青年毕业生创作的推动力和新风向。馆校联合举办展评活动,积极研究当下美术创作趋势,鼓励青年学子不断探索、创新,互学互进,激发美术界新人辈出、作品纷呈的良好局面,形成未来艺术与发展的方向。从历届“青未了”展览选拔出来的王道玉、王琛璐、王亚东、于鹏、梁逸婵、李庆利等青年艺术家来看,他们或利用“青未了”专业平台交流互动拓宽了视域、提高了自我,或通过专家的肯定坚定了创作方向,在全国美术领域秀出自己的艺术成果,或以“青未了”展览为契机,寻求更高的艺术创作之路。
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趋同化、类型化
  作为展览的重要参与者,孔新苗指出,五年来,“青未了”展评活动的评审机制逐步成熟,向社会展示了高校毕业生学习、研究、探索的整体水平。在挖掘、扶持新人,展示理论创作、创新成果和推动美术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通过展览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当下省内各大高校美术院系的参与态度冰火两重天。一些院校敦促学生毕业创作以入选“青未了”展览为目标,一些院校则没有专人组织和送选作品。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岳海涛说,有些院校不积极,其他院校的创作质量差距也挺大,可以反映出教学上的很多问题。
  趋同化、类型化现象正在浮现,艺术所呈现的独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这也反映出学院在教学上模式化、套路化的现状。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东峰说,一些作品从选题到表达形式都过于单一,存在重复性,从根本上证明了部分学生创新力的不足。
  学生模仿老师作品风格的情况依然存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李勇说,学生有从师性,老师的境界、老师的格局、老师的艺术观念,包括老师的技法无形中对学生都会有影响和制约。
  作品的思想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正如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所谈,绘画强调人文性、时代性、社会性、审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批判精神,从而使他们具备创新性。山东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沈童针对同一问题讲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创作,更要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创作是一个自己不断和内心较量、对抗的过程,艺术创作的本质是用艺术的方式来认识自然、认识自己。
  一些作品太过循规蹈矩。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明波肯定了“青未了”展览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认为“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把握了山东美术教学的命脉。但也指出,一些作品在宽广度和拓展度上显得不足,学生在创作中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青未了”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成绩和目前学生创作力不足的现象,对促进教学、创作乃至将来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也是“青未了”主要的初衷。孔新苗表示,各高校在山东美术馆这个公共平台上进行比较,从中梳理和反思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未来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核心要点,从而对教学进行调整,有利于美术院校各个专业的建设,促进我省美术培养水平的提高。
专家出招,促进美术教育创新
  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摆在美术学院以及美术学科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艺术文化环境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下,美术教育应该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和方向性,构建当代美术教学的新体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指出,“青未了”展览不应是泛泛的美术作品展,而是要体现促进教育、衔接教育、推动教育、发现教育现象的作用。我们要争取更多美术院校以研讨的方式参与进来,真正让此展成为各高校就当前的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直观的、实际的探索平台,共同推动美术教育创新,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李生把“青未了”展览比作“药引子”,他说,这个“药引子”和其他的中药联合起来治病,可以引出更多真正的良药,激发美术创作者的内在潜力,从而发现人才,储备未来美术力量。他建议在进行毕业创作之前,院校应联合起来以“青未了”展览作为引子,举办相应的学术性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把“青未了”展览本身作为良药,也就是说,绝非为了展览而展览。
  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郭振宇从收藏的角度,建议开展“青未了”展览的同时进行配套的收藏计划,关注获奖者的发展状态,并在展览、宣传推广、艺术交流等活动中提供扶持。他介绍,山东美术馆去年将往届“青未了”的收藏作品拿到多所院校进行巡展,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后,美术馆将继续利用巡展的形式,加大巡展的频次,让“青未了”作品到更多院校进行分层展示。在“青未了”新一届展览前,深入院校调研,进一步了解教学和创作状况,对获奖者的艺术创作进行学术跟踪,并与其指导教师交流,梳理研究教与学之间的探索方式。
  张望认为,研讨“青未了”展览,可以成为思考问题,反思现象,探索新创作、新教育的一个动力。今后,山东美术馆将从明确展览宗旨和标识,创新策展方式、展示内容和组织形式,找准教学触点、痛点,扩充展览内涵和辐射面,持续追踪典型作者的艺术探索路径等方面展开破题,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让“青未了”真正成为艺术高校探讨教学、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最佳平台,成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放飞梦想的舞台、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前台。
  回顾五年“青未了”,成绩与缺憾同在,期许与改进同存。期待更有态度、更有高度的下一届。             (胡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