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江苏产研院打通成果转化“中梗阻”

2018-07-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铁 代玲玲

  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集聚高端研发人才6000多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多项,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成立不到5年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如何将一株株科技成果之苗培育成参天大树?7月8日,记者走进这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苗圃”一探究竟。
改革慢不得也急不得
  走进江苏产研院一楼展厅,摆放着一台由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这台设备能够通过激光扫描,在1秒钟内对数公里范围内的风速、风向、切变、湍流等信息进行实时测量。
  这本是一家研究所的原型机,在所里放了好几年无人问津。江苏产研院下设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以300万元的价格买断原始技术所有权,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目前,该产品已进入批量产业化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镭科技公司估值达3亿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背后是江苏产业转型的迫切要求。江苏产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介绍,通过调研发现,高校院所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不愿意转化;广大中小企业非常愿意转化,但实力不足。正是立足解决这个“中梗阻”,产研院应时而生。
  江苏省科技厅法规处处长刘波介绍,很多省市这些年也在探索改革路径,但主要是对原有科研院所的整合,江苏的思路是建立全新的机构,轻装上阵。“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这项工作慢不得。”
  在强调“慢不得”的同时,江苏省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反复讲“急不得”。从2011年动议到2013年建设,江苏省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进行方案调研。“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变革,设计稍不周密就可能前功尽弃。”刘波说。经反复与科技界人士座谈,有关人员还专门到德国、美国、台湾学习,最终决定综合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机制、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的项目组织方式、台湾工研院的理事会管理模式。刘波称,“江苏对此做好了长期准备,宽容短期内没有成果,要做好5到10年长周期的准备。”
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
  产研院秉持的工作原则是: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将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这一全新的运行模式,需要从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改革压力不小。
  产研院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理事长由副省长担任,理事由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以及企业、高校组成,理事会会议召开每年不少于两次。对这么高的配置,刘波解释,产研院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但涉及到全局性改革。
  是否对科技成果拥有权益,是制约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核心问题,其改革涉及到教育厅、财政厅、纪委等十个部门。“每一道程序都是一个关卡,理事会将相关厅局纳入进来,在会上就把问题解决,否则一家家部门跑下来,怎么保证改革的效率?”刘波说。
  2015年,为支持产研院改革,江苏省出台“创新十条”,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管理方式近十个方面都有较大突破。胡义东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突破了“国家不低于50%”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自行设置。
  2016年,江苏省出台了科技创新“40条政策”,有一条就是为江苏产研院“量身定制”,赋予产研院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不找项目找人才
  知名学者唐文新不久前被江苏省产研院聘请为“项目经理”,     
  发掘适宜在江苏落地的科研成果。“不是先找项目,而是先确定人,由他组建团队,探索产业方向。”激光研究院综合管理部部长郑新友说,这就是产研院的项目经理制。产研院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项目经理,政府只把住两个关:领衔的项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江苏的产业发展大方向。
  项目经理的潜力是巨大的。激光研究院在项目经理的带动下,从上海科研机构买进激光技术,在南京进行成果转化。2013年激光产业还是零的南京,如今已聚集60多家激光企业,去年年产值超过6亿元,新的激光产业园已经在规划中。
  除了项目经理制,产研院还探索出一所两制、股权激励、合同科研,出发点都是要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江苏省对产研院的财政支持是巨大的。2014-2017年,省财政厅共安排产研院专项资金12亿多元,并在年初一次性拨给。产研院对下设院所的考核,不是看研究所论文、专利的数量,而是对横向合同科研、纵向科研、衍生孵化企业等进行综合绩效考评,考核优秀者给予丰厚奖励。2017年,在研究所考核中激光研究院列第三名,获得1400万元的运行费。
  各个专业研究院(所)对科研、转化人员的考核也是灵活的。“论文、年龄、学历、职称,我们都不看,按劳分配、上不封顶,大家自然愿意干。”郑新友介绍,成果转化利润提成,技术团队占70%,院所还鼓励科研人员孵化成立公司,团队股权不少于30%,做到绝对控股。激光研究院目前已培育孵化40多家衍生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