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民生

2018-06-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新泰农商行借助
“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精准扶贫
  “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扶贫贷款不仅解决了我们的流动资金困难,还能帮扶贫困户脱贫,感谢新泰农商银行对我公司的支持。”山东省新泰市新汶街道办事处从事纸制品贸易的周旭说道。
  今年4月份,周旭从山东新泰农商银行成功申请一笔“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贷款,金额100万元、期限36个月。他在新泰农商银行的业务宣传中了解到“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因从事纸制品贸易需补充流动资金,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提交了申请。山东新泰农商银行第一时间组织信贷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发放到位,仅用了4天时间,贷款利率比以前普通的经营周转贷款还低了好几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山东新泰农商行在人民银行新泰市支行、新泰市扶贫办的悉心指导下,积极与扶贫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对接、洽谈、宣传政策,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一企一策设计方案、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形成“金融扶产业,产业助脱贫”的精准扶贫新格局。
  (曹儒峰 郝立纯)
珍珠油杏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仲夏时节,油杏飘香。新泰市青云街道外峪村2300亩油杏喜获丰收。外峪村生产的“杞都”牌珍珠油杏因其绿色有机,口感独特,果味甘甜,深受消费者青睐,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收购。村里的交易市场上,果农们忙着将油杏分拣、称重、装箱,这些油杏将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外峪村家家户户种植果树,辐射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发展油杏产业。今年,外峪村珍珠油杏产量预计将达到100多万斤,实现产销两旺,成为全国叫得响的特色林果品牌。依托油杏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油杏或到村交易市场务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把土地承包出去赚取租金。当地村民春秋卖苗、夏季收杏,户均可收入6万至8万元,珍珠油杏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和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青云街道外峪村村委会主任刘德臣说:“咱这个杏今年也下来了,价钱很好,老百姓也挺满意。下一步,咱围绕这个油杏再搞个旅游,让贫困户稳定增收不返贫,让咱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曹儒峰 张玉婷)
家纺业+旅游业
扶贫助推乡村振兴
  新泰市汶南镇盘车沟村做大家纺业,做强旅游业,以就业帮扶为主、以产业帮扶为辅的方式,带动本村村民致富,助推乡村振兴。该村的新泰瑞丰家纺有限公司现有职工600余名,仅盘车沟的妇女就占400多名。“离家很近,一个月2000来块钱工资,能贴补家用,靠家近能照顾孩子、照顾老人。”贫困户孙桂香说。该村的朝阳洞风景区是新泰市旅游景点之一。自景区建成以来,盘车沟村已发展桃、梨、核桃、苹果等果园近2000亩,发展农家乐近10家。景区周围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仅盘车沟村种植丹参达2000余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盘车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富山表示:“下一步要打造两个产业。一是依托朝阳洞景区,打造千亩梨园。现在村里已经给村民全部栽植上了梨树,今后浇水、打药、管理都由村里负责,两年后交给村民管理。同时村里建恒温库、加工厂,对梨进行深加工,确保村受益、集体增收。二是依托瑞丰家纺,打造织布产业。今年瑞丰家纺准备建一个大型织布厂,可同时带动100户小型织布作坊,织出的布供瑞丰家纺和蒙阴两家公司使用,让村民无后顾之忧,实实在在得实惠。”
  (曹儒峰 张玉婷)

引入智能产业 注入扶贫新动能
  近日,东平县大羊镇李大羊村的村民们都在讨论一个事:“俺们村也有大企业了,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
  村民们口中的大企业是刚刚落地生产的山东三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该项目由威图电气(北京)有限公司投资兴办,占地30亩,投资1000余万元。该公司主要生产电缆桥架母线槽、铜排、铜件,有成熟稳定的销售市场,盈利空间巨大,市场前景良好。项目落地后,工厂周边群众在厂里打工,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生产运营以来我们的年产销售额3000万元左右,带动附近村民60余人就业,每年可帮扶带动贫困户195户、406人,帮扶资金16.5万元。本年度又增加了小额扶贫信贷合作,预计帮扶60户贫困户,帮扶资金增加了9万元。企业发展了,拿出部分利润回馈社会是我们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们回馈大羊老百姓最直接的方式。”三强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刘国宾说道。     (曹儒峰 陈丹丹)
科技指导员助力精准脱贫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宁阳县东疏镇侯楼村的蔬菜基地一派丰收的景象,到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首批流转贫困户的80亩土地,能让贫困户年增收6000元,集体年增收5万元,村“两委”干部更是喜不自胜。“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我们要感谢科技指导员张霞老师,从蔬菜的种植、管护、采摘、加工,每一道环节都手把手地给我们培训指导!”
  东疏镇侯楼村是省级贫困村。2016年,张霞被县委组织部、科技局选派为该村的精准扶贫科技指导员。张霞到村后,通过入户走访摸清了村里的情况,并根据贫困户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专长,制定了分类帮扶措施。动员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引导村民从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转向高价值的蔬菜种植,并流转贫困户的土地,注册成立了“宁阳县疏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同时,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联结机制,让贫困户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实现增收脱贫。另外,为增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和信心,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和指导,一年来共培训农民100人次,发放科技宣传纸300余份,提供市场信息70余条,不但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能力,也带动周边村民改变传统观念,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增收致富。
  (曹儒峰 张霞)

洋葱产业撑起脱贫梦想
  宁阳县堽城镇南宁村的洋葱种植基地上,农民们头戴遮阳帽,正在忙着把刨出来的洋葱装袋、装车。现在是南宁村洋葱采收高峰期,田间地头处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2017年,南宁村将洋葱种植作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之一,以种植结构调整为抓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流转村民400亩土地种植洋葱,形成一定规模后,村里成立了宁阳方德专业种植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洋葱种植业。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产业的同时,动员贫困户到种植基地务工,实现稳步增收。尝到土地流转的甜头后,今年,村里合作社加大了土地流转力度,继续流转410亩土地种植洋葱,基本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为本村和周边村贫困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每人每天收入能达到70—80元,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今年的洋葱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个头大,价格也不错,平均每亩纯收入3000多元。下一步,村里计划继续流转土地300亩发展特色农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促进村集体增收。”堽城镇南宁村党支部书记张建设说道。
  (曹儒峰 于辉)

“扶贫车间”到村头 百姓脱贫有奔头
  “像我这种腿残疾的,出门打工基本上不可能,多亏现在政策好,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我为无纺布加工厂做拉链,一个月多的时候能拿近1000元,解决了一家老小的日常花销,到放学的点还给孩子做饭,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了。”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贫困户张绪红边干活边高兴地说。
  张绪红,39岁,双腿残疾,只能靠轮椅活动,家里有一名8岁正在上学的孩子,家中除了丈夫靠修自行车补贴家用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生活相当拮据。去年,隔壁王古店三村无纺布车间加工项目建成以后,她踊跃报名入厂,厂里为照顾她的特殊情况,特许她在家工作,实行计件工资。
  王古店三村无纺布车间加工项目是旧县乡产业建设的一个缩影。“扶贫车间”正式生产后,该村及周边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同时,可到“扶贫车间”上班,采取计件工资制,长期在加工点工作的工人,月收入保底2000元。“近年来,旧县乡坚持产业扶贫为基础,不断探索新观念、新模式、新机制,充分发挥‘扶穷先扶智’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变‘输血’为‘造血’,全面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施产业化扶贫,扶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脱贫。”旧县乡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         (孟令谦)

公益性扶贫
岗位暖心促就业
  “我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自从政府有了这个公益性扶贫岗位项目,村里就让我在小区里打扫卫生,给我发工资,像我这种不能做重活的人也能在家门口找一份事做,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真的很感激。”肥城市仪阳街道张袁社区的贫困户张衍梅激动地对扶贫专岗的工作人员说
  为让农村贫困户早日脱贫,仪阳街道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全处贫困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意愿进行全面摸底,设立公益性扶贫岗位,岗位人员主要从事治安协管、道路维护、卫生保洁等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认领岗位,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通过公益岗位人选,有效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已为11个村共4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曹儒峰 唐道科)
 
  产业扶贫
  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东平县接山镇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围绕“快速脱贫、长远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以汉世伟项目和制帽产业为产业扶贫的“火车头”,开启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6年以来,接山镇连续两年捆绑整合省市级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和重点乡镇产业发展资金500多万元投入汉世伟项目,借助汉世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黄徐庄村、中套村建设“泰安汉世伟循环农业产业园”,先后推出家庭农场、集体农场、致富农场、众筹农场4种模式,实现扶贫帮困无缝覆盖。同时,积极发挥制帽产业带动就业的优势,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已经成立4家制帽厂并投入生产,用工超过600余人,其中包括贫困人口30余人,人均月工资可达1500至2500元。
  (曹儒峰 林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