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荟种植户到品牌运营商

刘浩:大棚里念起“美容经”

2018-06-29 作者: 张蓓 宋学宝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 蓓 宋学宝

  6月26日,在一家美容店内,美容师正在给客户做面部护理,只见其将一团透明黏稠状物均匀地敷在顾客脸上。
  这团透明物体正是从芦荟当中提取的芦荟凝胶。
  开美容店,做芦荟美容。干这事儿的竟然是一名80后小伙子——刘浩。他一开始干的可不是美容业,而是单纯种植芦荟,靠卖芦荟原料为生。
  2006年,刘浩大学毕业去潍坊一中当了一名音乐老师。但喜欢闯荡的性格使他最终辞职选择北上,到北京开了一家音乐工作室。搞音乐之余,刘浩从一位生物学博士那里偶然得知了芦荟种植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于是,返乡创业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萌发了。2012年,刘浩发起成立了昌乐宜仙堂芦荟专业合作社,一双弹吉他的手拿起了农具,开始了农耕劳作。
  芦荟的品种有很多,价格差异很大,但是幼苗的样子看起来却差不多。他第一次购买幼苗就被坑了,用高价买回了低价的品种,种下的芦荟生长周期长。这一次,刘浩损失了几十万元,同时还丧失了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大家伙儿觉得,一个搞艺术的怎么可能懂农业,带领大家致富,更是天方夜谭了。
  在家人的支持下,合作社度过了危机,但是一直不成规模。“当初我们的产业模式不行,产出的芦荟只当做初级农产品销售,去饭店和农贸市场批发。”刘浩说。产业模式的低端,直接造成了农户的参与度不高,一棵五年生的25斤到30斤的芦荟原株只能卖到两百多块钱。大家都觉得种芦荟收益一般,不如种植其他农作物赚钱。
  刘浩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由于潍坊市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刘浩的公司成功进驻潍坊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并享受到了一系列待遇。这期间,创业导师对他讲:芦荟经过深加工,可以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美容产业。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自家种着芦荟,做起芦荟美容来自然有着先天的优势。刘浩开始自己研发美白、补水等芦荟美容产品,并将自家成立的品牌“宜仙堂”上市销售,他也从一个原来单纯的芦荟种植户变成了品牌运营商。短短几年,补水系列、逆龄紧致系列、面膜、气垫cc霜、芦荟胶、仙人掌系列应运而生,目前,共研发了9个系列80余款芦荟、仙人掌美容产品。由于刘浩用的原材料是自家产的绿色植物,而且主打芦荟产品,让“宜仙堂”很快在行业内树立了较好的口碑。如今,已跟全国近千家美容院进行了合作,而他的芦荟美容店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花结果。
  现在,凭借近500亩的种植面积和80余款纯植物美容养生产品,“宜仙堂”成为长江以北最大规模的芦荟产品生产研发基地,现在已经有20多家社员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