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拿出1500万元重奖创新,设立500万元单项大奖,新矿集团——

用创新催生“矿业革命”

2018-06-22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6月7日,履新不足一个月的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在新矿集团调研指导工作时,对该集团的改革发展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新矿集团作为当地纳税第一大户,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在泰安地区遥遥领先,是领头企业、领军企业。
  近两年来,新矿集团正确处理好改革、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全方位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了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刁琳波 冀晓雯


“三大引擎”推进高质量发展
  依靠改革、管理、创新三大引擎,新矿集团迈开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2016年扭亏为盈;2017年12项指标创下建企62年来最好水平;2018年继续保持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交出了一份令上级和广大职工满意的答卷。在实现改革脱困的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欠账、保民生,累计处理2016年以前历史旧账28.62亿元,补发补缴工资保险等33亿元,补缴并恢复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住房公积金11.08亿元,增加安全装备投入19亿元。
  该集团全面建构“三管三放三自”新模式,做好企业内部“放管服”改革,管主要负责人、管主要指标、管监督考核,放开自主经营权、自主用人权、自主分配权,让各单位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走“国有企业、民营机制”的市场化新路。
  每年年底集中组织中层培训,最后一天自报指标与薪酬,终结“集团下指标、矿井排计划”的“拉锯战”,变“要我干”为“我要干”。2016年一季度末新矿仅3对生产矿井盈利,目前除一家外,其他单位全部大幅盈利。针对大企业的“臃肿病”,全力构建“三简机制”,实行大部室制、大区队制,推进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传导短链条,矿长变区长、区长变班长,处级管理人员由560人减至418人,减幅25%;副总师由234人减至148人,减幅37%;科区级管理人员由5336人减至1978人,减幅63%;机关管理人员由3447人减至1318人,减幅62%;科级机构由1027个减至548个,减幅47%;控员分流19564人,年减少成本支出近9亿元,并且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让改革有温度落地。
“互融共生”的发展模式
  以动能转换为抓手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厚植动能转换优势。改造升级煤炭主业,坚持以装备自动控制、数据自动采集、岗位无人值守为方向,积极攻克智能采煤、无人掘进等前沿技术课题,今年将建成18个智能采煤工作面,实现由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向“智能化无人”迈进。
  把“绿水青山”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应有内涵,建成一批国家采煤沉陷治理示范区、省级湿地公园等项目,形成“井下采煤、地面采摘”的新矿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生之路。加快资源转化、一体发展、清洁利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在新疆、内蒙拥有的丰富煤炭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布局煤电、煤焦、煤气三大“一体化”产业,建成一批煤炭深度转化项目,实现跨行业融合。新疆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工程累计出气7.5 亿立方米,创收8.1亿元,成功并入“西气东输”管道。积极融入“蒙电入鲁”等输电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推进高效生产,增强合作话语权。
筑牢动能转换科技支撑
  坚持全方位、全流程、全产业链,筑牢动能转换科技支撑。构建“创客联盟”,形成智慧集群60余个,每年拿出1500万元重奖创新,设立500万单项大奖,催生“矿业革命”,首创切顶留巷新工艺、连采连充新模式,实现无煤柱开采、地面不塌陷。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推动“双化融合”,多家单位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年来,通过110项创新课题共创效33亿元。
  如今,新矿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山东省文明单位、工业突出贡献企业等荣誉称号。还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
  目前,该集团发展地域涉及省外新疆、内蒙、宁夏等7个省区和省内泰安、菏泽、青岛等7个地市。现又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国家西部开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及泰安、新泰区域规划,系统谋划产业发展布局,聚集企业各类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优质资源,加快省内外矿井挖潜增效、非煤产业转型提效,目前老区矿井全部实现盈利,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