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寿光牛头镇村建设三个扶贫车间

低保户帽子被摘掉了

2018-06-22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牛头镇村千榕家纺加工点,女工在缝制衣服。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杨 峻

  6月20日,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女工们在山东千榕家纺有限公司代加工点缝制衣服,车间主任常炳荣在一旁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实行计件工资,每件服装加工费3.5元,每人每天可加工30件左右。加工医用盐袋单件1.8元,每天可加工50件-80件。一个月下来,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吧。”常炳荣说。
  常炳荣是牛头镇村五分村人,家有5口人,公公87岁,吃低保,丈夫因为身体不好,常年只能打零工,另外还有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我之前在家里开了个裁缝铺,每年收入约4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炳荣说。
  去年6月,牛头镇村与千榕家纺合作建立加工点,吸纳村中妇女就业。常炳荣因为懂得缝纫技术,被聘为车间主任,月工资2500元。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常炳荣就向牛头镇村提出,退出公公的低保。“有了稳定收入,就想着摘掉家中低保户的帽子。”常炳荣说。
  千榕家纺加工点建成以来,共吸引40多名妇女就业,其中4人已摘掉低保户帽子。
  牛头镇村是寿光的革命老区、红色摇篮。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该村经济发展缓慢,村里像常炳荣一样的贫困户较多。为帮助群众脱贫,牛头镇村从去年6月份起,先后引进纺织、草编、加工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通过合作,我们建设了扶贫车间,让众多的贫困户、老年人获得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机会。”牛头镇村党支部书记马永锡说,目前牛头镇村共有服装、草编、拖鞋加工3个扶贫车间。在车间工作的享受扶贫开发政策的贫困户有25人。
  现在,牛头镇村三分村村民、73岁的魏光荣和71岁的老伴马绳忠忙完家里的活儿,就拿起荆条编小筐。编制一大一小两个筐,可以挣8块钱。一天时间,魏光荣可以编成3套小筐,挣24块钱。老两口干一天,可以挣约50元。
  “要不是村里想办法,我们老人就没有挣钱的地方。现在,靠自己干点,也有‘活钱’了。”魏光荣说。
  “魏光荣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为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脱贫了。”牛头镇村妇联主席朱萍说。
  2017年,牛头镇村与寿光清雅草编公司合作,加工草编制品。该项目除吸纳本村人就业,还带动古城、台头等700余名农村妇女、残疾人就业。
  为对接清雅草编公司,朱萍牵头成立了红柳草编合作社。“清雅公司总部派技术员教给我们社员编织技巧,我们再传授给老人、残疾人。”朱萍说,“合作社接到订单后,把原料分到各社员,社员做好成品后,交给合作社。我们都是现金结算。”
  魏光荣说:“合作社给钱很及时,没有拖欠过工资。”
  39岁的刘艳荣患有先天性侏儒症,以前在家闲着,现在在寿光华昱拖鞋加工厂牛头镇村加工点上班,每个月收入约1200多元。
  因为身体原因,刘艳荣以前上哪儿打工都被拒绝。“现在有了收入,家里生活改善了,日子有奔头了。”刘艳荣说。
  “目前车间有5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2100元左右。”华昱拖鞋加工厂牛头镇村加工点车间主任李志萍说。
  据介绍,牛头镇村还将引进老粗布加工、家政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更多贫困户和弱势群体实现就业。
  “扶贫车间的建设,得到寿光市扶贫办和双王城党工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我们对贫困户脱贫充满了信心。”朱萍说。
  “今年,扶贫车间作为就业扶贫的重中之重,我们加大了力度。在牛头镇村整合扶贫车间资源,建设县级扶贫车间,推动全市扶贫车间健康发展。”寿光市扶贫办主任王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