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40岁的小孩——他无法认同自己

2018-06-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匮乏感,或来自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来自于家庭其他方面的局限性。长大以后,这些匮乏感会变成我们潜意识里的声音,让我们不够自信,不够有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会不断责备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坚强、不够争气”,但其实,错并不在你。
■ 速读
□ 姜涛 整理
  他无法尊重自己,因为“尊重自己,就等于背叛父亲”。当讲师多年,学生常倾心于他的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但当他回到家,却像个不会讲话的木头人。“你跟学生谈笑风生,为什么在我面前就变成了哑巴?”“我哪有?”“要你开口很难吗?你有什么毛病?”“砰”,他把门用力一关,转身出去。每一次太太说他有毛病,他就很难受,他也是有自尊心的啊。他到车库开车,头也不回。
不准有自己意见的小男孩
  他有一个权威的、不准孩子反抗的父亲。每次他只要一提出自己的意见,就被责备。但最令人煎熬的是,即使他已经认同爸爸的意见,却仍始终得不到爸爸的认可。记得小时候到百货公司,父亲常会问他:“你要买哪个玩具?”但往往等他选好玩具时,耳后却传来爸爸的笑声:“选什么小孩子玩具,你已经不是小男孩了!”“你应该玩的是这个!”
  他一愣一愣地看着爸爸帮他挑的玩具,心里感到有些难受。后来,当爸爸再问他时,他就不作声了。他害怕答错,心中猜测着爸爸要他选什么。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爸爸却不耐烦地跟他说:“身为男人,连选个玩具都这么慢,你能做什么大事?”老实说,他常有被玩弄的感觉,好像无论说什么都错。他受制于爸爸,但又渴望爸爸的爱。
  只是,接受这份爱好难。要爸爸带他出去玩,爸爸却几乎忙得腾不出时间。他往往不知道爸爸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或爸爸比较想听什么话。他时时揣度爸爸的心情,而当他反应太慢时,又被爸爸取笑无能。
  长久以来,他躲在爸爸的喜好底下,不敢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他也无法尊重自己,因为“尊重自己,就等于背叛父亲”。他认为做人要孝顺,如果做不到孝,至少顺吧!而偶尔看到爸爸满意的神情时,他才能确定自己拿到爸爸手中“是个男人”的徽章。
“你还是失败了啊!”
  其实,他知道他想维护的只是爸爸的尊严而已。他知道爸爸的人生并不顺遂,妈妈在与爸爸结婚后,又回头找她的前夫。深夜里,爸爸坐在客厅喝到烂醉,对他说:“告诉你,不听我话的人,一定会失败!你也是!”
  但是,他听话、表现好,仍然没得到任何好话或肯定。
  他只会说:“你如果不努力,下次成绩一定会掉下来。”为了不让爸爸说中,他拼命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他永远搞不清楚爸爸的话,真正的用意到底是损他,还是帮他。就像爸爸常这样嫌他:“你看看你,当讲师那么多年了,你得到了什么?还不是只有兼任,你还是失败了啊!”这一句“你还是失败了啊!”抹去了他所有的努力。他向爸爸证明自己的一切努力,好像都成了虚幻。他以为是爸爸不放过他,但其实不放过他的,是他自己。他让过往的伤痛一次次在他身上发生作用,他真正担心与害怕的,是自己不被爱、不被认同啊。
  当案例里的讲师长期躲在父亲的喜好底下,关上自己的感官知觉,尽可能避免去感受,一切以父亲为尊的时候,他主动忽略自己的想法,一味照单全收。
  爸爸铁口直断地损他,接着又高谈阔论自己的高见,他当下逃避的是自己的不同意和不耐烦。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顾虑爸爸,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藏得很深。他希望当他表现好,且卖力地讨好父亲后,能舒缓父亲心中的苦,他因此也能获得关注和疼爱,但长期下来,这似乎是一种奢求。
  这样的男孩,承接着父亲内心的愤怒。
  对一个男人而言,太太离开是一件打击很深的事。当一个父亲无法处理这样的失落时,很容易就将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当他看到孩子无法作出决断,还在犹豫或考虑时,他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无能?”“你这样做,一定会失败。”
  他将自己与孩子的成就和决定绑在一起,他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无法承受孩子作不出决定的“软弱”的打击。这些都是来自他内心的愤怒,他觉得自己完美无缺,而完美的人,不会有脆弱,所以他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期待需要被协助的那一面。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时,他的父母离婚了。他记得那一天晚上,爸爸陪着他睡在双人大床上。爸爸对他说:“我和你妈离婚了,如果你想跟我,就转过来抱我。”整整一个晚上,他没有合眼。他哭了一夜。最终他躺平身子,没有转过去。“我该怎么办?”他其实想了一整夜,他是比较爱爸爸,还是比较爱妈妈?清晨,他忍不住困意,睡着了。等他起床时,爸爸已经不在身边了。其实,他很害怕,而他多么想跟爸爸说:“我只是睡着了……”但他后来也开始气爸爸:“为什么你要我选?为什么我只能选一边?”
  最后,他跟着妈妈生活了。但痛苦的是,他已经失去爸爸了,而身边仅剩的妈妈,也让他难受不已。当他渴望能像过去那样对妈妈百般依赖、撒娇时,往往会猛然想起,自己只剩下妈妈了。如果他像原来一样依赖妈妈,妈妈会不会觉得他很烦?他会不会被抛弃?而被抛弃是他最害怕的。
  童年时的感受,影响着他的婚姻关系。他想被好好疼惜与照顾,但心里却又有许多害怕与纠葛,怀着这样的心情长大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往往一方面想获得照顾,但另一方面却又很难去珍惜对方。
  他用不成熟的态度和对方沟通,希望能依赖对方,但又批判这个对象,就像他希望对方强大到足以支撑他,又怕对方强大到不需要他。而这也能解释他为什么会需要太太,却又鄙视太太,他将童年时被羞辱和害怕自己不够好的愤怒情绪丢到了太太身上。
  当他无法梳理情感上的矛盾时,他就会变得很郁闷。他愈郁闷就愈依赖,愈依赖就愈容易被对方的话语所刺激、发怒。而当对方逃开,无处依赖时,他就变得自我贬抑。在这种患得患失的情况下,他很难面对自己,更难在心理上独立。
在原生家庭受的伤
  我们在原生家庭不能满足的心愿,以及从未说出的需求,在我们踏入婚姻后,往往想在伴侣身上获得。而这个心里的小剧场,牵引着我们怎么跟对方相处。
  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更需要确认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但父母通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而会以下列方式来表达:“你应该听我的话,翅膀长硬了就想自己飞,你把我放在眼里了吗?”“你都不关心家人,是要让长辈伤心吗?”“你让我很反感,你这种样子,枉费大家这么照顾你。”
  这些话除了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还有一些含义,例如:“你是多余的。”“养你,已经很不错了!”“你怎么还有这么多要求?”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一如案例里的他,“我一直在想,我爸妈离婚,是不是我害的”。但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会觉得不值得,或自己没有资格,但他心里其实真正的渴求是,他也想像普通人一样,获得关注、被重视、被视为家中的一分子,如此而已。
  童年时的经历,的确会影响到你成为怎样的大人,以及选择一段怎样的亲密关系。很多大人在自己的生命里并没有被照顾得很好,于是通过和孩子的互动,弥补着自己过去的伤痛,但这其实会伤到孩子。
  《让我做你的心灵捕手》
  黄之盈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