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民生

2018-05-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扶贫特惠保” 群众直夸好
  “我得这个病花了很多钱,要不是党的扶贫政策好,现在早就愁得睡不着觉了。特惠保险真是好,保到老百姓心坎里了。”泰山区上高街道桑家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令臣高兴地对前来了解理赔情况的街道扶贫办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说。刘令臣,今年56岁,2017年7月脑出血,在济南做开颅手术,共住院18天,花费10万余元。出院结算医保报销4.5万元,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通过扶贫特惠保理赔3.3万元,最终目录内个人自负费用仅为6%。
  2016年,泰山区率先在全省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意外健康险,截至目前,已理赔94人次、赔付资金21.4万元。2017年,又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扶贫特惠保险,更加全面保障贫困群众就医就诊,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目前,全区扶贫特惠保已理赔366次、赔付资金117万余元。
  (王红)


新泰市精准扶贫助力残疾人脱贫增收
  在新泰市小协镇家乐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可以看到,几名身患残疾的工人正在蔬菜大棚、恒温储藏室忙碌地工作着,他们都是云明村的贫困户。“云明村共有1189人,其中残疾人25人,现全部在残疾人扶贫基地打工,基地为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收入有了保障,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小协镇云明村党支部书记石洪果说。
  自开展“聚焦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新泰市紧紧围绕在奔康路上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的目标,重点关注建档立卡残疾人及贫困边缘残疾人,紧抓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以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主体,发展观光旅游、苹果、樱桃、山楂、核桃等采摘为一体的生态园形式,采用“基地+贫困户”模式,进行大规模种植及养殖辐射带动,为残疾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全市各基地累计吸纳、安置、雇佣178名残疾人就业、创业,辐射带动400户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其中79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户,贫困边缘户230户,共发放帮扶资金39.5万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张玉婷)


精准扶贫送健康 义诊活动暖人心
  为了让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免费救治,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眼保健常识,提高自我眼部保健能力,从5月4日开始,泰安同仁眼科医院的专家到汶阳镇53个村为50岁以上的村民进行“光明扶贫工程·白内障复明”眼部义诊活动。本次义诊活动主要以白内障普查、贫困白内障患者援助复明手术为主,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白内障手术费用经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进行全额资助,实现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救治。
  在活动现场,一大早就有村民前来排队,眼科医生首先对村民们进行了视力测试和眼部检查,根据每个人的状况给出了保健和治疗建议,并为村民建立了眼睛健康档案,向村民们详细讲解了疾病成因和注意事项,加深了大家对眼部疾病的认识与了解。此次义诊活动,帮助群众筛查了眼部疾病,进一步普及了健康知识、加强了村民的自我健康意识,为眼疾患者提供了方便。群众纷纷表示,通过这次义诊了解自己眼睛疾病的程度,获益匪浅。
  (刘文莉)


扶贫大棚种出“致富果”
  脱贫攻坚以来,东平县梯门镇东瓦庄村按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创新思路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长远之策和主要渠道,培育壮大蔬菜大棚种植产业。2017年,东瓦庄村依托原有蔬菜大棚种植产业,投入中央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同时,镇政府鼓励吸纳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统筹整合各方面资金,先后建成大棚102个,占地面积近300亩,主要种植哈密瓜、羊角蜜、绿宝、土豆、葡萄、草莓等优质瓜果、蔬菜。大棚出产的各类产品一方面通过电商销售渠道,进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市场,另一方面,开展休闲游项目,供游客采摘、体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棚优先让贫困户承包管理,按照效益进行分红,同时,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棚务工,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流转土地的贫困户还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用,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东瓦庄村蔬菜大棚已为梯门镇73户、126人贫困家庭分红10.17万元,实现脱贫和致富的双丰收。    (王康)


“春风行动”助力精准扶贫
  近日,由泰山区省庄镇扶贫办、人社所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春风行动”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宣传活动在省庄镇羊南村举行,江山园林、侯峰集团等7家企业举行专场招聘会。
  为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省庄镇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分类整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对纳入就业和社会保障扶贫范围的人群,根据需求信息分门别类制订帮扶计划。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制订转移就业帮扶计划,组织“送岗进村”“送岗入户”结对帮扶活动;对“有培训意愿的”制订培训计划,确定推荐培训学习,组织参加培训;对“有创业愿望的”制订创业扶持计划,提供创业扶贫等服务。先后举办了“乡村旅游礼仪”“新型农民培育茶叶、果树、乡村旅游专题”“家政服务”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在3个省级贫困村举办新型农民培育培训班及专题贫困人口培训班4次,培训人员240人次,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技能。目前,该镇共有128名贫困人员分别在清洁、建筑、种植、养殖等行业就业,为增加家庭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就业一人、全家脱贫。
  (刘思佳)


发展水培韭菜 拓宽脱贫致富路
  近日,肥城市石横镇前一村久久香蔬菜基地里迎来了一批新客人——镇内各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基地全自动温控大棚内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基地工作人员一边讲解“水培韭菜”的特点,一边手把手示范韭菜采割方法。参与采割的老师说:“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孩子来到水培韭菜基地,领略现代农业的风采,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并且亲身体验采割,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石横镇前一村大胆转换扶贫思路,从培植发展群众增收产业出发,积极探索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新业态、新模式。该村因地制宜,利用韭菜种植先天优势,对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多措并举共创脱贫新路子。前一村成立了久久香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管理模式,打造和培植“前一牌”有机韭菜,并在全村推广水培无公害韭菜种植,受到了本村韭菜种植户的积极响应。在产业持续增效的前提下,该村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让本村10户贫困群众通过参与产业项目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于学山 邱士涛)


“小毛驴”谱写脱贫大文章
  “我可以先给大家算笔账,我们通过招标从内蒙古购进的黑驴每头大约5500元至6000元,平均约150余斤,饲料成本400元,人工成本700元。1斤生黑驴肉价格能卖到40至50元,一头黑驴能产出约230斤肉,光这一项就能卖出1万余元,再加上东阿阿胶厂那边驴皮每张能收到3000元,这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基本上一头驴就能带动一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东平县旧县乡大吉城二村党支部书记刘忠诚高兴地说道,他对本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旧县乡北临平阴县东阿镇,西北隔黄河与聊城东阿县相望,这是我国优质阿胶的主要产地,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同时,吉城二村家家种植谷子、玉米,秸秆是养驴的好饲料,一亩地产出的5000余斤秸秆正好够一头驴一年的饲料,如果农户将秸秆卖给养驴合作社,还能多卖几百元钱。“我们将举全乡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该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吉城二村将进一步扩大规模,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养殖模式,保障项目稳定持续受益,同时,通过产业带动引领,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
  (孟令谦)


整合资源 注重特色 提升扶贫项目质量效益
  泰安鸿泰工艺品有限公司项目是东平县沙河站镇整合资金205万元打造的扶贫项目,项目在带动全镇柳编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对全镇322户、749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分红。
  近年来,沙河站镇着眼于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的“双提升”,依托镇域优势产业打造特色项目,先后探索创新了“整合+分散”的资金使用模式和“补差+全覆盖”的收益分配模式,先后利用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655万元打造扶贫项目15个,有效扶持壮大了柳编加工、设施农业等一批产业,贫困户项目收益实现了全覆盖。随着2018年度扶贫资金分配计划的下发,沙河站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植壮大主导产业,进行科学立项,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履行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同时,与项目实施主体签订《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及安全生产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主体、明确目标、明确责任,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完工,全力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李心阳)


泰山景区“民宿+”
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泰山景区曹家庄村立足泰山旅游资源,以“民宿游”项目为开端,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子。
  精准扶贫以来,曹家庄村“两委”在改善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借助紧靠泰山西大门的地理优势,老房新用,将村里闲置的老房子重新装修,发展民宿旅游项目。现已开发6个民宿院落投入使用,节假日来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也给贫困户提供了保洁、餐饮服务等就业机会。在民宿游的带动下,村“两委”充分发挥传统茶产业优势,开发游客深入生态茶园、采摘、炒茶、了解泰山茶文化等一系列旅游体验项目,留住游客的同时,也对村里的产业种植进行了很好的推广。如今,在村集体的运作下,村里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村里注册了“泰山岳首女儿茶”品牌,集体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对外销售,12户贫困户靠种植茶叶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曹家庄村依靠民宿带动茶产业发展,让贫困户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村集体也进一步增强了帮贫带贫的能力。
  (宋凯)


脱贫路上党员作表率
  她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她又是一名老党员,虽然家庭贫困,却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她就是东疏镇前村的贫困户郭爱香。
  郭爱香今年71岁,儿子吴海龙患有智力障碍,出行不便,全家生活原来主要靠丈夫吴士更打零工维持,但是丈夫在2010年得了重病,并于2015年因病去世,为给丈夫治病借债三万多元,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家庭的突然变故并没有把她拖垮,即使是这样,郭爱香也从未向困境低头。
  脱贫攻坚以来,郭爱香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根据政策对其开展了精准帮扶。但郭爱香并没有什么都不干,只等政府帮扶、救济,她不仅自己主动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还鼓励儿子到鞋厂打工。“现在儿子在厂中月收入300元,再加上政府和村里的帮扶,家庭生活有所改善。我是老党员,脱贫路上也要作标杆!发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奔富。”郭爱香满怀信心地说。
  (孙兆伟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