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术后次日就开始整理扶贫资料,郑龙跃——

病床上办公的“第一书记”

2018-05-25 作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来源: 大众日报
  ◆2018年4月25日傍晚,一辆救护车呼啸着驶进济南市中心医院,担架抬下来的患者名叫郑龙跃,得的是急性心肌梗塞,必须马上手术。
  4月26日清晨6点,东平县老湖镇后仓村党支部书记郑洪生的手机收到了郑龙跃发来的短信:“我昨天早上去后山转了转,觉得咱们可以征求乡亲们的想法,建个标准化的土鸡养殖场……”郑洪生眼泪顿时就涌了出来。“郑书记这都是为了我们村累的啊!”
  手术第二天,当省水利厅、省移民局和东平县委、县政府领导走进病房看望郑龙跃时,他正在手机上整理扶贫资料。郑龙跃是省移民局派驻东平县老湖镇后仓村的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而他病倒的这一天,是他担任第一书记的第429天。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党建引领:
激发村干部战斗力

  “大叔您好,我是咱村的第一书记郑龙跃,您拿好我的联系卡,有事直接找我就行!”初到后仓村,郑龙跃有空就在村里转,见了村民就做一番“自我介绍”。
  郑龙跃以抓党建为第一要务,先让党支部强起来。他带领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给党员们上党课,和班子成员谈心,入户宣讲十九大精神……渐渐地,班子成员的责任感越来越强,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躲事”到主动问事,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
  为了激发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热情,郑龙跃带着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对照强村找差距,根据实际想路子。“看看人家那些好村,我们是越来越坐不住了。”村干部纷纷表示,“要脱贫致富,就要踏踏实实干点事!”
◇产业扶贫:
带领群众增收

  后仓村位于东平湖畔,是一个不足800人的库区无地移民村,更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东平县大力实施抓党建促脱贫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工程,为5.1万名无地移民群众建起了14个新移民社区,后仓村也即将搬迁上楼。
  郑龙跃决定要抓住这个好机会,找准脱贫路子,一举斩断穷根。他与厅里派驻东平县的6位第一书记一道,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利用拆迁腾空土地,在扶贫产业园建起了“租赁式”通用厂房,目前租给了当地一家绳厂。贫困户不仅可以拿租金,还能优先就业拿工资。仅此一项,贫困户每年就可增加收入1500元。他还参与引进了手工编织项目,让留守村里的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如今的后仓村再也不是那个一穷二白的空壳村,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不仅群众增收脱贫,村集体收入也稳步提高。
  “在我们水利厅派驻的第一书记队伍中,龙跃是中坚力量,大到考察对接项目,小到一分钱怎么花,事事都离不开他!”省水利厅派驻东平县第一书记领队张杰对记者说。
◇“爱心供餐”:
群众冷暖挂心间

  中午12:00刚过,后仓村村民郑宗月老人的“免费午餐”便送了过来。五花肉炖豆角、大米粥、热馒头……
  80多岁的郑宗月与精神失常的儿子相依为命,行动都困难。郑龙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调研,发现村里高龄老人和贫困群众吃饭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他和张杰等同事冥思苦想,决定通过腾讯公益开展网络募捐餐费,他个人带头捐款1500元,采取邻里互助的方式,实施“爱心供餐”公益项目,解决了29名贫困失能群众的吃饭问题。“爱心供餐”公益项目得到了东平县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县推广。
  郑龙跃常常要求自己:“群众的事情无大小,件件都得想到做到。”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天气刚刚变冷,郑龙跃就自掏腰包,给村里的老人们买了新棉衣,送到他们手中。“我这是第一次穿羽绒服,又轻快又暖和。”72岁的村民郑端生热泪盈眶,握着郑龙跃的手说:“你对咱老百姓知冷知热,是个好干部!”
  “六一”儿童节那天,他又把精心挑选的书包、文具和书籍送到孩子们的手里。孩子们第一次收到了节日礼物,个个开心的不得了……这样的事情在郑龙跃身上不胜枚举。
  5月5日,郑龙跃还未出院,村会计郑国福又收到了他的微信,内容是一则刚刚进驻扶贫园区企业的招工简章。他在电话里对郑国福说:“你在咱村里宣传宣传,这个厂子效益不错,工资有保障!”最后,他又加了一句:“告诉乡亲们别再来看我了,我没事!大家等着我,出了院我就回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