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点

寿北盐碱地棉田建起新式大棚

棉农变菜农,收入大不同

2018-05-25 作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村村民侯相军,在大棚内安装了智能放风系统等先进设备。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赵德彦

  正是西红柿收获季节,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卧铺村,侯相军、徐兴红夫妇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带上头灯,走进大棚摘西红柿。到5点半,两人把一桶桶西红柿装上大棚运输车,运到紧邻大棚的包装车间称重销售。
  “差不多一天摘500斤。现在还不是盛果期,过几天会更多。”侯相军说,这几天西红柿收购价1.2元左右,一天就有600元收入。
  “现在我们干劲十足,大家都想把日子过上去。”侯相军说。“看看现在的收入,我心里踏实了。最初我反对建棚,老担心投资打了水漂。”徐兴红说。
  双王城位于寿光北部,土地多是盐碱地,百姓多以种植耐盐碱的棉花为主。卧铺村村民以前全部种植棉花。“这几年棉花行情不好,一亩棉花年纯收益约500元,种50亩棉花才2.5万元,不够一家人日常生活花销的。而我们附近的南木桥村靠着无土栽培种植西红柿,村民存款是我们村的10倍。”侯相军说。
  卧铺村没有种植大棚的先例,侯相军决定尝试一下。“建一个大棚要四五十万,闹不好,我们就赔进去。”徐兴红说。第一次召集10个人商量种植大棚,最终只有3个人坚持。再次找人种植大棚,喊上了自己的兄弟和侄子等人,侯相军才凑了8个人。
  建棚需要土地。从2016年春天开始,侯相军协调了村南村北多块土地,要么是租期还没到,要么是租金过高。2017年春,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侯相军在村北流转了120亩土地。
  随后开始打井。只有合适的水井,才有淡水灌溉蔬菜。盐碱地地表浅层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盐分,不能用来浇地。
  “我们一开始想打到200米,没想到200米打下去还是卤水层。打到300多米时,咸水中开始略带甜味,但还是达不到种菜的要求。打到400米总行了吧,还是不行。这口水井就这样一直打到了地下500米。”侯相军说。
  为了不让卤水进井,侯相军还让施工人员焊接了无缝钢管做防渗。如果是南部镇街的水井,往往只需两天的工期,花费两三万元就够了。可侯相军这口水井花费了16万多元,打了20天。
  120余亩土地上,8个人规划了8座大棚,每座成本至少要45万元。“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放风控温设备、自动卷帘设备等等,我们全部上了最先进的设备,尽量节省人工。”侯相军说。
  侯相军等人开始四处寻找银行贷款。在双王城党工委协调下,寿光村镇银行为每户授予30万元贷款额度,月息六厘二。有了资金,侯相军一边建设大棚,一边去南木桥村、北木桥村以及南部镇街学习大棚种植管理技术。双王城也请来了技术员,给侯相军们传授无土栽培种植技术。
  2017年8月,大棚建好。每个棚长200米、宽25米、高6.3米,种植10500棵大西红柿,总投资47万元。大棚侧面还盖起了两大间偏房,一间用作大棚出入口和存放工具,一间用作生活起居。
  侯相军在大棚的地上铺上一层薄膜,上面再铺上河沙与炉渣混合的基质。去年8月15日,8个大棚同时种上西红柿苗子。到2018年1月,第一茬西红柿收获完毕,侯相军新棚产出7.5万斤西红柿,毛收入近10万元。部分农户已经还上银行贷款。
  去年12月,侯相军们套种了第二茬西红柿,现在也到了收获期。“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这一茬再卖个10万元不成问题。”侯相军说。
  如今,部分北京、东北的客商直接把货车开到大棚口,收购侯相军种植的西红柿。
  “现在我们大棚种植区,水电路各种配套都齐全了,市里的大棚种植优惠政策也正在落实。对我们农民而言,只要想干,就能富起来。”侯相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