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厕所建大棚修水沟筑广场帮扶“春蕾女童”。第一书记王洋——

办大事的小青年

2018-05-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李国辉

  “白衣庙村开始建大棚啦,知道不?”
  “听说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就是刚来的那个小青年帮着建的,投资上百万呢……”
  自从4月14日蔬菜大棚项目破土动工,位于胶莱河畔的昌邑市卜庄镇白衣庙村就成了四邻八村的舆论焦点。大家口中的小青年,就是来自昌邑市住建局的第一书记王洋。
  去年4月12日,作为昌邑市选派的54名第一书记中最年轻的一员,尚不满30周岁的王洋来到了白衣庙村。回忆初次见面时的情形,65岁的党员张玉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一看是个‘毛头小子’就犯嘀咕,不会是来镀金的吧?能给村里办点‘大事’吗?”
  然而没过多久,王洋就通过实际行动让大家眼前一亮。他通过走访得知党员群众对修建村内外排水沟渠的诉求比较强烈,就设计了改造方案并向局党委作了专题汇报。当年5月1日,合同签订,施工队驻扎进村、开始施工,6月份完工。
  总长1500米排水沟的顺利修建,既为王洋“正了名”,也让全村人暖了心,甚至大伙儿连对这位年轻第一书记的称呼都发生了改变。“喊‘王书记’有点生分,喊‘小王’又不尊重,所以现在大家都喊他‘老王’。”张玉良再次笑着说。
  充满实干精神的“老王”确实给村里办了不少大事:改造厕所、规整绿化、修水沟、建广场、平整环村路、装修办公室、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帮扶“春蕾女童”……
  面对党员群众的交口称赞,王洋不仅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深感任重道远:“输血”只是权宜之计,“造血”才是长效之举。
  “走出去”“学到手”“引进来”,只有开阔村干部的思路,才能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外地致富经验,王洋先后组织部分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到高青、聊城、寿光等地,考察黑牛养殖、蔬菜种植等项目,在实际分析和集体决议之后,确定了发展高端大棚蔬菜种植的思路。
  资金不足,王洋与村干部多次到镇政府、市扶贫办进行专题汇报和细致沟通;技术缺乏,他与村干部多次赶赴寿光三元朱村、南木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鲁盛农业研发中心,陈述发展优势,表达合作诚意,建立合作指导关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成功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130万元和寿光方面的无条件技术支持后,由三元朱村信科温室有限公司协助建设的大棚土方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站在施工现场,白衣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国华自豪地说:“我们村曾是省政府授予的‘村镇建设明星村’。虽然前些年有点落后,但有‘老王’在,我们就有信心在高科技种植方面再次成为周边的‘带头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