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辉煌一甲子奋进新时代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始终与人民健康同向同行

2018-05-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5月17日,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表彰大会传来捷报,山东省医科院摘得一项最高奖,一、二、三等科学技术进步奖均有斩获。在此前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省医科院荣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山东省医疗卫生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成绩取得并非源于幸运,这背后依靠的是省医科院不断提升人才建设工作,激发科技创新强大动能,催生了一批领跑国内、闪耀国际的重大项目,从而发挥了在全省医药卫生科技行业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院党委书记韩金祥用四个“过半”总结了省医科院对山东省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四个“过半”即为:院士数量在山东省卫生行业中所占比例“过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过半”,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经费总额中所占比例“过半”,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数量在山东省卫生行业获奖总数中所占比例“过半”。
  □李振 许锐 王凯
  
  健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每个家庭的心之所向,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走向发展与繁荣的基石。
  在齐鲁大地,有这样一支队伍——从1958年成立,始终秉承“消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的责任担当,先后让肆虐多年的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重大传染性疾病销声匿迹,在新中国灭病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四连冠”。如今又在肿瘤、眼科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治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60年来,他们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忠勤诚笃的精神护佑着山东人民健康,铺筑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60年来,他们把一个名字一次又一次镌刻在山东乃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的丰碑上,这就是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砥砺风雨六十载,春华秋实一甲子。面对新时代,这支队伍正在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助力健康山东、健康中国聚合起更加磅礴的新动能。
山东经验走向世界
  回转时光长廊,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发展史是一代代医科院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奋斗史。建院60年来,省医科院以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为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医学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及周边地区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肆虐,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围绕消灭这些重大传染性疾病,省医科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启动科技攻关,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采集疾病样本,走家入户指导开展防治。经过数十载不懈努力,先后于1958年、1983年、1988年和1994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
  他们创造的疾病防治方法代表中国率先走向世界。其中丝虫病防治技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誉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创造性的成果”,被推广应用于亚非众多发展中国家。
  人民健康,共享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完善我国参与国际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紧急援外工作机制,加强同“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近年来,省医科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举办中国“一带一路”引导下的全球媒介传染病卫生防控高级研修班,连续7年举办发展中国家疾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先后派出寄生虫病和眼科专家分赴坦桑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尔代夫和塞内加尔参与疟疾防控合作项目和“光明行”项目,把疾病防控的山东经验、中国经验播撒全球。
“四个过半”展现领跑英姿
  疾病谱在变化,技术在变化,不变的是省医科院心系人民健康的家国情怀。近年来,省医科院以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生命的重大疾病为抓手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角膜病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在角膜内皮细胞、感染性角膜病、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近年来,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史伟云等研发的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成为全球首个推向市场的生物工程角膜,使300多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有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将精确放疗概念应用于临床,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肿瘤生物靶区勾画研究,修订了国际肺癌放疗指南。2017年,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宝生等的精准放疗成果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的肺癌得到有效治疗,研究成果在国内一百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每年惠及患者5万余例。
  新药研发领域同样硕果累累。在国内最早研发出铂类系列抗癌药物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已成为省内多家制药企业的支柱产品,为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替吉奥胶囊转让企业后,实现年销售额17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75%;在国内率先研发的葛根素及制剂,已经被国内120余家制药企业生产,市场总额超过1000亿元。
  厚积薄发,芳香自来。进入21世纪,省医科院迎来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建设的双丰收,展示出傲人的领跑之姿。省医科院党委书记韩金祥用四个“过半”精辟概括了这个“双丰收”的含金量:院士数量在山东省卫生行业中所占比例“过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过半”,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经费总额中所占比例“过半”,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数量在山东省卫生行业获奖总数中所占比例“过半”。
人才助力,新起点续写新辉煌
  60年不间断地创新创造,体现出中流击水的实力与担当,进入新时代,在新旧动能转换大势下,省医科院凭借什么续写辉煌?
  答案是人才。
  人才是省医科院最大的无形财富。60年来,一代又一代医科院人创造的以国家意识、学术意识、百姓意识、和谐意识为主基调的医科院文化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永续动力,打造了一支推动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医学科技力量,使医科院始终站在全国省级医学科研机构的前列。
  从2001年到2011年,省医科院接连涌现出谢立信、于金明两位院士。谢立信为我国眼科界唯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省建设了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两家三甲专科医院,50%的患者都是外省转诊的疑难杂症,在全国眼科医生眼中,山东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眼科诊疗中心;于金明为放疗界国家领军人物,将精确放疗技术应用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国人多发癌症,让山东肿瘤治疗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团队10年三获国家奖。
  10年内连续产生两个院士,是医科院人才强院战略的生动写照。“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重在已有人才的培养,是医科院人才工作的鲜明特色。”韩金祥如是说。近年来,省医科院党委紧抓人才建设不放松,把人才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人才工作始终,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2013年以来,省医科院启动院士创新团队、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团队“三支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让科研领军人才有最大的发挥空间。积极搭建创新合作平台,鼓励青年创新团队打破地域、单位界限开展合作,让一批青年人才迅速成长,成为了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创新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畅通上升通道。省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宋冠华,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影响因子达21.506的论文,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王林只有中级职称,但因成果突出被推荐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
  如今,站在建院60周年的新起点上,省医科院迎来发展的新契机。2017年5月,山东省决定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新的医科大学。整合组建新的医科大学是我省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快科技教育卫生领域体制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能够在体制机制设计上打破科研、教育主体之间的藩篱,克服条块分割与同质竞争,构建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必将有利于推动我省医学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提升解决人类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已经开启,新征程已在路上,省医科院将继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为山东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铺筑更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