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何友:科技强军前沿的“雷达”

几十年专注于雷达技术和信息融合研究,全因珍惜和热爱

2018-05-18 作者: 王亚楠 来源: 大众日报
■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人物志
  何友,男,1956年9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
  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融合的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我国信息融合领域学科带头人,为信息融合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出突出贡献。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何友是一名少将,同时他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教授。5月17日,他穿着一身雪白的军装,从省委书记刘家义手中接过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奖证书,为自己的科研生涯再添一枚勋章。
  何友的研究领域,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略显遥远,比较难懂,但又极为重要。他相继提出了多种新的恒虚警融合检测方法,开辟了信息融合理论中分布式多传感器、异类多传感器、雷达与ESM等研究新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框架。主持研制XXG地面跟踪雷达、雷达实时标校设备30余台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信息化战争对综合集成化训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何友的大脑如同一部机警的雷达,再一次灵敏地捕捉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开始在训练模拟装置上大动脑筋,由他担任项目总师的“XXG任务系统训练模拟机”等多种大型综合训练机很快问世,解决了敏感地区实装无法进行作战训练的难题,还实现了从单课目训练到综合战术使用训练的跨越,节省飞机燃油和折旧费约3.3亿元。突破了XX直升机装备保障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自动测试装备通用开发平台,改善了我国某直升机装备保障的落后局面。
  何友的研究是从理论研究、创新开始的,除了服务于科技强军,相关成果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作用:在雷达检测融合方面带领团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应用于19种雷达研制和山东20余家相关企业,有力推动了山东军工产业转型升级。在多传感器融合理论方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应用于山东机械制造、轮胎等优势产业信息化升级,科技强省效果突出。
  为什么能不断地做出创新成果?何友说:“工作就是他的命。”他习惯于到实验室、到办公室去,即使是下着大雨的周末,或是已经晚上八九点刚刚从外地出差回到烟台。他觉着工作有意思,享受研究问题的过程,不出差到外地的时候,他常常一天十一二个小时都泡在实验室,“这就是我的‘爱好’”。
  尤其理论研究,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苦思冥想更是常态。可何友不觉得苦。他回忆起年轻时到德国留学时候,没有互联网,到图书馆、资料室翻卡片、查资料,常常眼睛都是红的,可心里却觉得很幸福:因为能够看到这些材料,就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正是1991-1992年在德国进修期间,何友在导师霍尔曼·罗林教授的指导下,向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雷达恒虚警融合检测技术发起了冲击,并用一生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
  当时,何友在研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发现现有的各种恒虚警技术方法在应用条件、使用范围和处理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他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改进设计方案。而这距他到德国进修,才仅仅4个月。在导师的鼓励下,经过大量思考与论证,何友很快拿出了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并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了题为“雷达技术中自适应检测方法的新进展”的专场学术报告,受到高度评价。随后,他又用英、德文撰写发表了3篇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好评。一年进修完毕,导师盛情劝他留在德国。但何友婉拒了老师的好意,毅然回国。
  何友说自己从来也不是“学霸”,他只是异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孜孜以求。1978年,何友从一个海军战士,如愿考入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此前连ABC都没学过的何友,硬是在第二年就成了班里的英语尖子。这种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一直驱动着他不断向前。从德国进修回国后,1994年,38岁的何友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同学们都开玩笑地称他为“教授博士生”。在博士论文选题时,何友听从导师的建议,有意避开自己比较擅长的雷达恒虚警融合检测相关课题,选择了信息融合领域的另一个学科前沿课题“多目标多传感器分布信息融合算法研究”,最终,该论文荣获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令军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科技创新,放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其实是一种担当。数十年立足前沿、执着追求,在何友看来,最大的回报是“参与感”——参与了祖国强大、进步的进程,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最大的骄傲,则是他带出的一批批学生和团队,共培养博士、硕士110余人,其中不乏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