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从微处着手

2018-05-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这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区域、多层次、多主体的职能交叉和工作协同及相互配合。日前,围绕“稳妥推进城市更新”的这一主题,济南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省城的多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就此提出了意见建议,“济南的城市更新要充分发掘济南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省会城市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资源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发挥城市聚人、聚财、聚信息、聚知识、聚产业的集聚功能,使济南真正成为宜人宜居宜业的经济发展重镇及产业人才聚集高地”的观点,得到了一致认可。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田汝晔 
由点带面,推进“微更新”
  “济南城市更新,建议先期选择切面较小、群众受惠较大、操作较易的更新作为突破点,打造“微更新”模式,通过以点带面快速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为现代泉城的建设提供生态环境支撑。”市政协委员,山东玖和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怡建议,可以社区为单元实施旧城改造,整合共享资源,解决群众需求,打造老旧小区“微更新”;还可以城市主干道路口为突破,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动脉“微更新”;更可以城市门户通道为切口,提升精细旅游精品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景区化“微更新”。
  “以老旧小区‘微更新’为例,要解决老旧小区配套设施缺乏,空间规划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要盘活社区空间资源存量。除了‘拆违拆临’,还可通过整合利用老旧小区的自行车棚、门房等空间资源,释放更多空间,针对已经成为‘透绿见绿’障碍,影响共享空间高效利用的‘围墙’要及时拆除,扩大共享空间资源存量。有了空间资源,老旧小区改造要以社区为单元划分,一个社区衔接多个老旧小区,共同打造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社区,形成交通运输共享、生活配套共享、绿化景观共享、休闲娱乐共享。”在张怡看来,这种“微更新”可在空间构成上多采用立体式,向地下发展、向空中延伸,建设复合型综合空间。开发地下或架空一层作为社区集中停车区域,二层用于图书馆、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等公共生活配套,楼顶露台用于打造社区广场和社区公园;在空间形态上采用不规则、灵活设计,在相对宽敞处打造社区“微广场”,满足文艺演出、群体健身所需,在边角处打造“微空间”,提供聊天、棋牌、晒太阳的交往场所;社区中心选址要具有辐射功能,较大的开放式社区可布局多个公共节点提供居民聚集空间。楼前空间充分利用,以步行小道和绿化景观打造绿荫线性通道,沿途设置大树围椅、花台坐凳、健身器材;住宅楼之间宽阔处集中规划绿化停车场,人车分离,功能明晰、资源共享。
接续城市文脉,打造特色街区
  “济南市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无论是体现济南空间环境的传统街道与历史建筑物,还是蕴含原住居民心口相传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是城市内涵、活力、特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济南的老旧建筑以及较差的物质环境逐渐使得许多老城区变成城市杂乱和落后的代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街区中的历史文脉也在逐渐消失。因此,通过城市更新,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要素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吕学昌认为,城市更新建设中,要坚持文化主导,要以“突出整体性、以人为本、着眼实际”等为原则保护历史街区,还要提高利用的层次。“对古旧建筑及设施,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并要尽量使形式和功能和谐统一。对于功能已丧失或弱化的古旧建筑及设施,可在保护外部形体的前提下变换使用功能,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也是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对于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也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市政协常委,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可建设大舜文化长廊、以大舜文化元素和龙山文化元素设计舜井街的街景,做大做强龙山黑陶工艺产品,并融入大舜文化内容和元素,在大明湖路旁选址重建闻韶馆,展示孔子闻韶典故和大舜韶乐文化。与此同时,不妨围绕名士文化,重建名人故居,如东仓赵孟頫官舍、布政司街张养浩七聘堂,西关柴市街李攀龙故居,芙容街许邦才瞻泰楼,城隍庙街赵世卿故宅,珍珠泉大院南门外边贡万卷楼、百花洲王象春问山亭、西门内大街孙光祀故居、五龙潭东流水街周永年故居、盛唐巷毛鸿宾故居、宽厚所街塞风故居等。
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打造15分钟生活圈,是城市更新的深层次内容,是方便快捷生活、引导绿色出行、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城市活力、治疗“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针对此,市政协常委、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邵莉认为,可以将老城公共功能疏解与社区服务功能更新完善相结合。二环路以内范围约150平方公里的老城内,人口和建设密度高。一方面市级以上乃至区域性服务功能过度集聚,既有省级政务、高等院校、大型商业、文博和会展场馆、众多医疗机构,还有物流市场、工业仓储,导致人口和交通过于集聚、过多涌入,城市病严重,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社区性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小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却存在着数量不足、规模不够,质量不高、品类不符合需求、分布不合理等问题,需求大,缺口大,建设完善空间受限。城市更新的重点是老城,老城更新的前提是“中疏”。要将城市更新与“中疏”和“北跨”相结合,三者联动,相辅相成,才能有效推进。将不必要或不适宜在老城内聚集和发展、为区域和省级服务或过量扩容的功能和产业,向老城外疏解引导,不再在老城内新建、扩建,既为老城更新腾出空间,又为新区发展输入血液。同时更新、完善基层社区公共服务功能,补足短板。
  “还可以按照居住和工作两种形态,打造全时、全龄友好的社区生活圈。”邵莉表示,不只是打造居住社区生活圈,还应重视打造针对上班族的就业办公聚集地——工作社区生活圈,工作社区生活圈打造的好还会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这两种生活圈的需求是不同的,除了基本配置,居住社区生活圈要考虑老龄、低龄人群对老年学校、养老、学前学后托管等设施和服务的需求,而工作社区生活圈更多的要考虑就餐、交往、娱乐、健身康体的需求,另外还要考虑到办公空间与居住空间的融合型态。总之,应分类施策,建设满足不同社群、不同时段需求的“5+2”“7x24”的社区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