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8-05-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培育内生动力 决胜脱贫攻坚
——枣庄市峄城区脱贫攻坚经验调研
李志进
  峄城区是枣庄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6年初,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43户、16661人,占枣庄市贫困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该区探索创新实施了孝善扶贫、扶贫慈善众筹平台、自助爱心屋、扶贫专干等一系列做法,2017年实现脱贫2055户3908人,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目标的107.7%,群众满意度全市第一。调研组一行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座谈,对峄城区脱贫攻坚主要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分析提炼。
  
  明确责任
  拧成脱贫攻坚“一股绳”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明确落实各级责任。峄城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统筹考虑,系统运作,夯实各级主体责任。先后26次在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及专题会议上研究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提出具体措施,有效推动了扶贫工作在区级“顶层设计”的常态化、制度化。各县级领导常态化深入帮包镇街、村居和贫困户家中开展调研走访慰问,推动问题有效解决。明确镇街党工委书记作为本辖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区委分管领导经常性直接调度督导约谈镇街党委书记,确保镇街把各方面压力传导好、责任落实好。要求区直行业部门认真履行归口职能,实现扶贫由副业向主业转变,督导主要负责人沉下去,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协调好。明确各村居党组织书记作为本村居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把脱贫攻坚作为其任期承诺的第一工程。明确扶贫专干作为村居扶贫直接责任人,专职专业推进脱贫攻坚。目前,这支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精锐队伍,已为特殊贫困人群解决生活生产难题8162项次,代办事项11547件次。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当好“生力军”。2017年以来,峄城区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先后走访贫困户3773户,落实帮扶措施3654个;举办各类培训16期,培训人员600余人次,对上争取各级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培育了“寨山核桃产业园”“梅台田园综合体”等项目50个。
  破除“单打独斗”思想,部门合力攻坚。峄城区率先在全市精准出台制定了《峄城区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了区、镇街、村居三级责任,特别是根据部门归口职能,重点对行业部门扶贫职责进行了细化。比如,区住建局主动扛起责任,不等不靠,全区185套危房改造工程全部开工,并做到跟踪督促指导村村到户户到,严把建设程序关、时间关、质量关,确保按时完成改造任务。再比如,在2017年贫困人口信息核实比对工作中,区公安分局的信息平台每天只能比对200条车辆信息,为加快信息比对速度和扩大规模范围,组织专业人员不辞辛苦到省公安厅进行大数据信息比对,确保了数据快捷精准。切实做到了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比如,针对失能半失能孤寡老人,并没有简单地给钱给物“一给了之”,而是从老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村内或周边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设立家庭护理岗709个,结成邻里互助24对,负责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既有效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精准施策
  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面对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多、压力大、责任重的实际,峄城区全面提升工作标准要求,真正做到干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
  针对动态调整、保障性扶贫政策、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孝善扶贫、邻里互助扶贫等重点工作都印发了操作明白纸。比如,指导结对帮扶围绕“两见面、三到位”,入户时做好户漏人、“四有”人员比对、残疾人证办理、疑似危房、“雨露计划”、义务教育“六项排查”,避免出现不精准。再比如,贫困人口认定实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退出实行“一评议一公示一公告”,以户为单位纳入或退出,对贫困户成员因出生、嫁入、迁入等原因增加的或因死亡、嫁出、迁出、判刑收监等原因减少的要作自然增减处理。特别是上级要求区县探索实施的工作,峄城区都制定自己的标准,便于镇街落实。
  为探索建立“党委政府引导、慈善机构管理、公益组织参与”的“三位一体”慈善众筹帮扶机制,有效解决边缘贫困户、突发性困难户、特困户、未建档因残困难户、因病困难户的救助难题,峄城区通过“1234”工作法,搭建了“扶贫慈善众筹平台”;依托群团组织、志愿者两支队伍,推动慈善众筹平台有效运转;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网络”,畅通爱心物资配送渠道;整合“资金、物资、人才、文化”四块资源,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平台运行以来,先后募集善款200余万元,发放应急善款60余万元、物品5万余件。同时,设立了“爱心屋”,无需现场登记自行选取,增加了人性化温度。
  引导扶贫、协作等各类资金向有带动力、有生命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倾斜,把加快推进农业“新六产”建设与保障项目长久收益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峨山镇周庄精准扶贫产业园按照“镇领办、联村共建、户受益”的模式,在2016年度整合141万元资金的基础上,2017年度又整合资金65.9万元,新建了4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全力打造集休闲园、体验园、游乐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六产”项目。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脱贫问题,峄城区将孝善文化建设与精准脱贫有机融合,积极推动孝善扶贫,村居成立扶贫理事会,多渠道筹集孝心养老金。2017年,峄城区孝善扶贫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放孝心养老金931万元,惠及5183人,不仅一定程度解决了老年人的脱贫问题,而且在全区形成了崇德向善、孝亲敬老、帮难助弱的良好社会风气。
  
  执纪问责
  激发脱贫攻坚“精气神”
  峄城区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干成事、不出事。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落实脱贫攻坚期内基层扶贫干部特岗津补贴;扎实推进“五好”村居创建工作,对脱贫攻坚搞得好的村居发放业绩考核报酬5000元,“五好”全部达标的再发放10000元,对村居“两委”成员落实高端培训等相关待遇。将优秀的扶贫专干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管理,并优先发展党员。在2017年底的村“两委”换届中,峄城区有132名扶贫专干进入村“两委”班子,10人当选党支部书记。
  峄城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出台了《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对个别履职尽责不力、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该问责就问责,亮出红线和底线;对那些勤恳工作、敢于干事、敢于担当的干部,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坚决为他们当好“顶门杠”,撑腰鼓劲,扫除后顾之忧,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推进工作。
  在2017年贫困户动态调整工作过程中,区、镇街、村居认真对照贫困户认定不得纳入的10条标准和脱贫不得退出的8条要求,落实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工作,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脱尽脱、应留尽留”。镇街科级干部全程参加贫困户信息采集、村居“两委”会议和党群议事会,全程留痕、全程录像;对未脱贫贫困户,镇街党(工)委副书记、分管负责人、扶贫办主任三职责任人逐户核实,共同签字确认;对“四有”人员,按照《山东省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规定,据实分析研判、分类处理,全力把工作做实。
  区里组织交叉互查验收组入户进行抽查,确保贫困底数精准,各项数据“零差错”。针对运营收益不理想的榴园镇韩楼村电商、古邵镇小安村旅游、底阁镇周庄村扶贫车间等几个扶贫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金612.5万元入资丰源集团,实现10%的稳定收益,确保了资金安全。创新实施“2+X”脱贫攻坚专项督导,从区纪委、区委组织部抽调专人成立5个督导组,对“两见面三到位”、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以及孝善扶贫落实等情况先后开展专项督查12次,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62项。区委5个巡察组进驻7个镇街和20个重点村居,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24起3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人,组织处理14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坚持“一案双查”,对17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处理。


大张庄镇:“三个创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那些仗打得惨烈啊,村里的土地都被鲜血染红了……”在大张庄镇南岩四村红色记忆村史馆,村民公培剑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抗日战争年代南岩民兵的故事,同学们禁不住握紧了拳头。
  推动乡村振兴,沂源县大张庄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立足乡村文明建设,依托红色文化、戏曲传承、文艺团队发展等多种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深入挖掘,红色基因代代传
  大张庄镇地处革命老区。1943年,在南岩村南侧打谷场上,一支由40余名村民组成的民兵队伍举起了“齐心抗日保家卫国”的大旗,奋勇杀敌,接连在玉皇山战役等多次战役中告捷,像一把尖刀插在了敌人心脏上。后来省里召开表彰大会南岩民兵被山东军区、鲁中军区授予“南岩英雄民兵队”光荣称号。
  为保护和传承好红色文化,该镇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对南岩民兵抗战历史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出第一手宝贵资料,在南岩四村建立了红色记忆村史馆;将全镇抗战遗址标记保护起来,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时刻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创新传承保护,非遗戏曲焕发新生机
  “这才是传统艺术的魅力,太赞了!”今年戏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66岁的戏曲老艺术家房立花字正腔圆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大张庄镇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把传统戏曲文化融入到旅游中来,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动能。一个个鲜活的戏曲人物,一张张精致的戏剧脸谱,山东梆子、豫剧、吕剧等非遗剧目,让人们流连忘返,尽享国粹的魅力。
  实践中,该镇加大对古装戏曲的扶持力度,将鲁西梆子成功申报了县非遗名录,全镇共发展古装戏剧团5个,文艺演出团队37支;通过大比武、联合演出等多种形式“以武会友”,不断提升团队的演出水平。其中,曹家庄玉花豫剧团在全县举办的文艺团队比武中多次获得一等奖,成为沂源县唯一以村为单位承担县级送戏下乡演出的古装戏剧团。
  与此同时,该镇大力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动了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
  
  创新服务模式,构筑乡村振兴“道德力量”
  “要振兴乡村文化,最不能缺少的是道德传承和红色文化的引领。”大张庄镇负责人表示。
  该镇把文化振兴与乡村文明建设融合推进,不断加大文化服务投入,全镇62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文化小广场,成立了文化理事会,设村文化管理员,负责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工作。各村在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协调管理下,不断优化升级服务项目,定期不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儒学讲堂、农家书屋好书荐读、树家风传村风等活动,用文化墙、四德榜展示新时代村民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大家崇德向善,构筑起乡村振兴的“道德力量”。  (滕云燕 李波 江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