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泰

借力工商资本促进农业转型

谷里镇:农业发展“接二连三”

2018-05-11 作者: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4月12日,在山东谷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繁忙。这里是樱桃深加工酵素厂的建设现场。工厂建成后,将对园内樱桃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这几年,新泰市谷里镇不断突出特色优势, 以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为着力点,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催生了一批像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这样的大型农业庄园,实现了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 本报记者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文存 崔仲恺 李文英


铺开现代农业建设格局
  “大如柚子的梨,你见过吗?”4月12日,山东润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清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忍不住发问。“我们这儿的梨单果重1千克左右,最大可达2.5千克。”
  王清涛所说的梨叫“润丰梨”,2015年,润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0余亩,在谷里建起了科技示范基地,完成了100万株梨苗的培育与栽植,润丰梨就是他们重点培育的果品。公司专门聘请技术专家采取无公害培育管理方法,施用天然农家肥,不打农药,果品摘下即可入口。再加上梨园地处丘陵地区,土壤中的硒含量高,所产果实具有皮薄、肉厚、汁多、味香甜、贮藏期长、耐氧化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目前,园里已进入初果期的梨树有1000多亩,亩产1500公斤,年产150万斤,收入达1200万元。今年底,梨园面积将扩至5000亩,未来公司计划与汇源果汁集团合作加工梨汁,建设集房车营地、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无独有偶,北谷里村的红龙果基地正在建设,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将南果北移至谷里种植,打破了“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硬性束缚。
  该项目已为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引进名优稀特物种,发展高端、高效、生态、有机农业,提供了高科技展示平台。
  据该镇党委书记李绪涛介绍,他们正是通过建设这样的大型农业园区,来加快推进农业三产融合,让农村真正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据了解,谷里镇已沿镇区主干道——牛石路,一连建设了六个大型农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梨园、红龙果基地只是其中代表。
借力工商资本促进农业转型
  当前,六大园区规模初具,如何保证其后续发展活力,充裕的资金投入是保证。在园区发展伊始,谷里镇就积极引进工商资本,促进农业转型。
  李绪涛介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仅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更重要的是将注入新技术、新理念、新人才、新市场、新机制,特别是能够有效发挥其商业领域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当地党委政府通过大力实施企业联姻、集团注资、外资嫁接、民资撬动“四个一批”工程,引导高效生态农业固优势、扩规模,补短板、上龙头,让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扩规膨胀,为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先决基础。
  如今,在谷里镇,无论是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入主的高效农业示范园,还是华信金融服务集团投资的润丰农林特色产业项目都是引入工商资本注入农业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两家企业均在各自示范园内投资过亿元。
  在工商资本的带动下,园内的道路硬化、滴灌、桥涵、水库等基础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园区配套设施日渐完善。
土地流转富农民
  眼下,农业三产融合正在谷里镇搞得风生水起,不仅刺激了当地经济,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带来了发展红利。其中,于枣林村的蜕变就是典范。
  过去,于枣林村是牛石路旁的一个穷山村,地处丘陵,土地瘠薄,这里一年只能种一季花生或地瓜,村民靠天吃饭,遇上旱年,连种子都收不回。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彬上任时,这个只有400多口人的小村,村集体欠债37万元。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流失,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占据了村里的“半壁江山”。
  转机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于枣林村在征求广大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地流转,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引进外来企业,成立了山东谷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有限公司。在充分考量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该示范园确定将核桃、樱桃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
  “现在我们的大棚樱桃,一斤能卖到六七十元,这样算来一棵樱桃树至少能产2000元的樱桃,一个大棚一季差不多能卖到10万元。”园区负责人周斌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大樱桃收成有80万斤,今年产量预计翻番,能达到160万斤。
  园区的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他们除了每年能拿到固定的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以到园区打工。现在,平均每天来园区打工的村民达130人,每个工人一天能挣到50元到60元不等,每年的工资也不会低于2万元钱。
  如今,于枣林村面貌焕然一新,投资1350万元建成3栋回迁楼和社区服务中心,全村127户村民全部一次性整体迁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集体也靠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有了800多万元的收入,为发展提供了积累。